|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
|
in)(P>0.1). Conclusion Propafeno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edilanid in rever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However, cedilanid seems more effective than propafenone in controlling ventricular rat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propafenone lanatoside C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0.4%~0.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每年房颤发病率递增0.1%~0.2%,超过60岁的人群发病率为2%~4%[1]。非瓣膜病房颤发生率也有增加。房颤造成患者的不适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已众所皆知。近年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到,房颤持续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2],心房内已有可能血栓形成[3],故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和尽可能转复成窦性心律。房颤的直流电转复虽然成功率高,但由于需要麻醉及技术条件的限制,故多用于阵发性房颤合并明显心力衰竭或严重心绞痛等紧急状态时。一般情况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达到转复或减慢心率的作用。 北京地区3家医院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入选标准:1997年1月~1998年3月,不论性别,年龄在18~70岁之间,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30分钟以上至72小时以内[4],并有12导联心电图证实。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纳入试验。 1.排除标准:心脏瓣膜病、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有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室率<60次/min,临床肝、肾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2周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普罗帕酮等)和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怀孕及哺乳女性患者,均不在入选之列。 2.试验方法:患者入选随机分至普罗帕酮或毛花甙C组,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血压监测,用药前观察30分钟,记录12导联心电图、心率和血压。 普罗帕酮组:普罗帕酮(德国基诺药厂的悦复隆)70mg静脉推注5分钟完成;观察30分钟未转复,重复用70mg;再观察30分钟,尚未转复再用70mg;最大累积剂量210mg。 毛花甙C组:毛花甙C0.4mg静脉推注5分钟完成;房颤未转复者,2小时后追加0.2mg。 观察指标:每30分钟和每次用药前后记录血压、心率、心律;每次用药前和终止试验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房颤转复后继续观察1小时。 试验终点:转复成窦性心律为有效;观察6小时未能恢复窦律为不成功。对心率慢于60次/min、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QRS时间延长超过原来的25%或超过0.12秒、QT间期延长25%或超过0.5秒、出现临床不稳定者,均立即停止试验,并继续观察至稳定后1小时。 3.统计学分析:组间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例临床资料:共70例阵发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两组。毛花甙C组34例,男18例,女16例。普罗帕酮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8~70岁。毛花甙C组和普罗帕酮组的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12例和10例,高血压病10例和9例,糖尿病4例和3例,特发性8例和10例,其它各为2例;其中,冠心病指心电图有ST段的水平压低和(或)T波低平或倒置(不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差异均无显著性。所有患者都有心慌或胸闷症状,转复心律后症状很快消失。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普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表面 颗粒膜蛋白140及血栓烷素B2的抑制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肝移植治疗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