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率及与动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
|
ses with negative APCR (40.0%, 8.8%, P<0.001).Conclusion Arterial thrombosis occurred more likely in MI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PCR.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dults
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除了获得性危险因素(外科手术、骨折、炎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以外,还有重要的遗传性抗凝缺陷,如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或蛋白C(PC)、蛋白S(PS)缺乏等[1]。1993年Dahlback等[2]发现对活化蛋白C(APC)抗凝作用的抵抗现象是遗传性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了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PCR)的概念并建立了测定方法。1994年荷兰Leiden大学[3]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中证实了APCR的遗传基础并证实它以自显性基因遗传方式遗传。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APCR在人群中的阳性率约为3%~5%[4],在有静脉血栓形成史的家系中高达21%~68%[5]。然而在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APCR阳性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尚有不同意见。本研究旨在了解:(1)我国正常成年人及心肌梗塞(MI)患者中APCR的阳性率;(2)MI合并糖尿病或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APCR阳性率;(3)上述人群中蛋白S(PS)和蛋白C(PC)的水平。
资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 1.对照组:经体检健康成人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0~80(56±27.4)岁。 2.MI组:经临床心电图及酶学证实的心肌梗塞患者共100例,男74例,女2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24例,合并高血压者32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4.3±18.8)岁。 3.全部被检者抽血检查前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至少7天。 4.全部被检者血标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均正常。 二、检测方法 1.血标本:取空腹静脉血3ml,枸橼酸钠1∶9抗凝,在室温下以2000g离心20分钟取血浆。 2.仪器:ACL-3000全自动凝血仪。 3.试剂盒:实验所用APCR试剂盒为加拿大Biopool公司生产,批号40496;PC、PS试剂盒由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提供,批号分别为84683-10,84688-10。 4.测定方法:采用Dahlback[2,5]法即APCR比率(APCR Ratio)法。首先在ACL-3000全自动凝血仪上对被检血浆测定一个常规的APTT(血浆中未加纯化的APC),记录其凝集时间,然后将一定量的人纯化APC(Biopool公司试剂盒,40496)加入反应中,再测一次APTT时间,两次时间之比表示APCR比率:
正常时,纯化的APC加入被测血浆后,由于其可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V(FV)从而抑制凝血过程,测得的APTT应当比未加纯化APC时测得的APTT延长,如果不延长则说明被检血浆对APC的抗凝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PCR比率的大小因使用的仪器与操作而略有差异,正常人APCR比率在2.0~5.0之间,<2.0则判定为APCR阳性。 PC和PS的活性在ACL-3000自动凝血仪上用相应试剂盒测定。其正常值参考范围:PC为70%~140%,PS为60%~140%。 5.统计方法:各组数据均用±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
结果
1.MI组与对照组PC、PS测定结果:两组被检者PC、PA测定结果均未见异常。 2.MI组与对照组APCR的阳性率:表1可见,两组平均年龄相似。对照组100例中APCR阳性率为4.0%,男女各亚组阳性率相同。MI组100例中,APCR阳性率为2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对照组5.0倍(P<0.001)。男女各亚组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 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