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比较 |
|
8例,男12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3±13.8)岁,平均透析时间(31.9±26.2)个月,期间有输血史者1例。 1.2 检验方法 利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CV-RNA及其抗体水平,用斑点杂交及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HBV-DNA及其血清标记物。 1.3 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血透中心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非限制区,对于血清抗HCV阳性和(或)HCV-RNA阳性者,血清HBsAg、HBeAg、抗HBc一项以上阳性和(或)HBV-DNA阳性者施行隔离透析,固定透析机及所有透析用物品和护理人员相对固定。二班透析之间,透析机要重新进行化学消毒。使用1次性注射器及穿刺针,每操作1例病人更换一副手套。对乙肝或肝感染病人与非乙肝、丙肝感染病人实行分池复用透析器,为确保消毒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乙肝及丙肝感染病人复用消毒后的透析器及管路冲洗液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乙肝及丙肝标志物均阴性。同时对复用后复用设备内冲洗液检测乙肝及丙肝病毒标志物亦阴性。另外,冲洗时只正冲不反冲,避免复用的透析器之间有交叉感染的可能。病人透析时更换专用的医院服装及鞋,更换干净床单,病人小桌用清洗消毒剂清洁。活动性丙肝感染者(HCV-RNA阳性伴或不伴ALT、AST升高)给予α-干扰素及保肝治疗。乙肝“两对半”均阴性的病人给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注射。尽可能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减少输血次数。血透病人及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乙肝及丙肝感染指标的检测。
2 结果 2.1 预防控制前 22例血透患者中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或)HCV-RNA阳性者7例(38%),其中4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2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伴HCV-RNA阳性,1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而HCV-RNA阳性,其中5人有输血史。HBsAg、HBeAg、HBcAb一项以上和(或)HBV-DNA阳性者4例(18.2%),其中HBV-DNA阳性3例,并伴HBsAg、HBeAg及HBcAb阳性;1例HBsAg及HBcAb阳性,其中3人有输血史。 2.2 预防控制后2年的随访结果 无新增加的HBsAg阳性者,HBcAb阳性者增加1人。原HCV-RNA阳性者均阴转,但抗HCV阳性。新增加抗HCV阳性者1人,该病人无输血史(见表1、表2)。
表1 预防控制前后乙肝感染发生情况
预防控制前 (n=22) 预防控制后 1年(n=38) 预防控制后 2年(n=38) HBsAg(+) 4(18.2%) 61)(16.7%) 52)(13.9%) HBsAg(-),HBcAb(+) 11(50.0%) 123)(31.6%) 134)(34.2%)
注:1)预防控制后1年,除原有的HBsAg(+)者,增加的2例为从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的病人,开始透析前即HBsAg(+);2)预防控制后2年,HBsAg(+)者中1例死亡;3)预防控制后1年,新增加的1例HBcAb(+)透析前即阳性;4)预防控制后2年,1例由HBcAb(-)转为HBcAb(+)。 表2 预防控制前后丙肝感染发生情况
预防控制前 (n=22) 预防控制后 1年(n=38) 预防控制后 2年(n=38) 抗HCV(+) 4 51) 5 抗HCV(+)伴HCV-RNA(+) 2 0 0 抗HCV(-)伴HCV-RNA(+) 1 0 0 总计 7(31.8%) 5(13.2%) 5(13.2%)
注:预防控制后1年,3例HCV-RNA(+)者阴转,但抗HCV(+);原抗HCV(+)者中3例转出或死亡;新增加1例抗HCV(+)。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糖测定的临床应用及再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率及与动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