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糖测定的临床应用及再评价 |
|
向红丁
1 血糖的概念 1.1 定义 人体内糖的种类很多,但血糖只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它糖类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后才能称之为血糖。例如,双糖和多糖必须分解成单个葡萄糖分子,而果糖和半乳糖等其他单糖也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称为血糖。 1.2 血糖的调节 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也就是说血糖只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多数人空腹血糖多在60~110mg/dl(3.3~6.1mmol/L)之内,餐后半小时及1小时血糖不超过200mg/dl(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60~140mg/dl(6.1~7.8mmol/L)范围。①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消化、吸收而来;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而来;从脂肪和蛋白质经过糖异生转化而来。②血糖的去路:包括氧化转变为能量;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它营养成分加以储存。 人体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和系统包括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肝脏能通过储存和释放葡萄糖来调节血糖;神经系统可通过对糖类的摄取、消化、利用和储存等直接作用来调节血糖,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而内分泌系统则可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血糖。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合作,维持着血糖的稳定。
2 血糖测定方法 2.1 采血方法 采血方法无疑会影响血糖测定结果。 ①静脉与毛细血管血糖:从血流方向来看,毛细血管处于静脉的上游,部分血糖在毛细血管处将被组织摄取、利用,所以静脉血糖应略低于毛细血管血糖,这种情况在餐后2小时内更为明显,有人观测两者差值为20mg/dl(1.1mmol/L)。空腹状态时两者差别不大。②全血与血浆血糖:一般而言,全血血糖应略低于血浆血糖。这是因为全血包括血浆和血球,特别是红细胞。红细胞内蛋白含量大于血浆,水的含量则小于血浆。由于葡萄糖仅溶于水而不溶于蛋白,故红细胞内葡萄糖含量低于血浆,造成血浆血糖略高于全血,有人观测两者差值约为15%。③血浆与血清血糖:血浆与血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前者含有纤维蛋白,而后者不含纤维蛋白。葡萄糖不能溶于纤维蛋白,所以血浆与血清蛋白应该没有差别。但从血浆得到血清,必须将全血放置,等待血液的凝固和血块的收缩,在这段时间内红细胞可消耗部分葡萄糖,致使血清血糖低于血浆血糖,有人观测两者差值约为30~40mg/dl(1.7~2.2mmol/L)。如果能从血浆立即得到血清,或者在全血中加入能防止葡萄糖氧化的物质,如氟化钠等,再加以冷藏,则可缩小这种差别。 这样看来,影响血糖结果的采血因素很多,必须综合分析。如将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与毛细血管血糖比较,组织的利用可使前者低于后者;而因为前者为血浆或血清血糖,后者则为全血血糖,导致后者又低于前者。故如两者均测定准确,应差别不大。 2.2 测定方法 近30年来,血糖测定的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原来所用的福林-吴氏法、苏木杰真糖法、霍夫曼法等均已不再使用,而一律采用特异性葡萄糖氧化酶法。此酶仅对葡萄糖有反应,能真正反映血糖的水平。 2.3 换算方法 血糖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传统单位是mg/dl,国际标准单位为mmol/L,因为葡萄糖的分子量是180,所以将以mmol/L为单位的血糖值乘以18,就可得到相应的以mg/dl为单位的血糖值。反之,以mg/dl为单位的血糖值除以18,也将可得到以mmol/L为单位的血糖值。也就是说:mmol/L×18=mg/dl;mg/dl÷18=mmol/L。因为mg/dl比较细,在计算时有其便利之处,故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的许多医疗单位仍沿用这个单位。
3 血糖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糖测定是临床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生化测定,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 3.1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的检查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血胰岛素、血胰升糖素、血C-肽、肝肾功能、血脂、血液粘稠度等等,但只有血糖是糖尿病唯一可靠的诊断指标。不查血糖,仅依靠尿糖结果就诊断糖尿病并开始各种药物治疗是十分错误的,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同尿糖阴性者并非都不是糖尿病一样,尿糖阳性者也并非均有糖尿病。此外值得提出的是,一般而言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在诊断糖尿病时,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比空腹血糖更为重要,因此不能仅根据空腹血糖不高就排除糖尿病的诊断。可惜目前还有不少医院和患者对此不甚了解,很少查餐后2小时血糖,单凭空腹血糖不高就排除了糖尿病,这是不正确的。 葡萄糖不耐受过程包括3个阶段:那就是高危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