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皮质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 糖皮质激素受体及细胞因子特征 |
|
ivity of T cells to inhibition by glucocorticoids was the cellular mechanism for SR asthma, which in part may be due to GCR abnormality. 【Key words】 Asthma Receptors, glucocorticoid Glucocovticoids
气道炎症是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积极应用糖皮质激素已成为哮喘的治疗原则之一。但临床上却有一部分哮喘,特别是病程较长的慢性哮喘,对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很差,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抵抗(SR)型哮喘[1]。该型哮喘的发生机制尚不明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细胞对糖皮质激素抑制作用的反应性低下是临床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的基础[1,2]。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抑制各种刺激引起的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因此,为了探讨SR型哮喘的发生机制,我们观察了SR型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特征,以及氟美松对PBMC体外产生白细胞介素(IL)-4的抑制作用。
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学会制订的标准[3],选择30例中、重度哮喘患者,均为连续服用>10 mg/d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6个月以上者。实验前1周停用糖皮质激素,测试基础肺功能,吸入舒喘灵400 μg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须改善30%以上者。排除可能影响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因素,如其他肺部疾病、吸烟、服用影响糖皮质激素代谢的药物如抗惊厥药、红霉素和利福平等。根据文献[4]报道的判断标准,口服泼尼松20 mg/d,7天,FEV1改善不足15%者为SR型哮喘,FEV1改善超过25%者为糖皮质激素敏感(SS)型哮喘。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SR型和SS型哮喘的临床特点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哮喘史(年) 基础FEV1 男 女 SR型哮喘 15 11 4 41.9±13.6 11.9±9.9 54.6±6.3
SS型哮喘 15 7 8 37.9±11.1 9.1±5.8 49.4±5.7 P值 >0.2 >0.2 >0.2
注:SR:糖皮质激素抵抗;SS:糖皮质激素敏感;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二、肺功能测定 FEV1测定用日本产Chest HI-198型肺功能仪。呼气流速峰值(PEFR)测定用英国产Personal Best流速仪,每日6∶00、12∶00、18∶00、22∶00时各测1次,计算PEFR变异率,PEFR变异率=[(A-B)/A]×100%,其中A为12∶00、18∶00和22∶00时的PEFR平均值,B为6∶00时的PEFR。 三、PBMC的GCR测定 选择15例SS型和SR型哮喘患者,采用放射配基结合位点分析法[5]测PBMC的GCR数目。另随机选择15例哮喘患者(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15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测PBMC的GCR数目。 四、IL-4的测定 晨8∶00取SS型和SR型哮喘患者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RPMI-1640(GIBCD)洗后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24孔培养板(Costar)内置细胞1×106/孔,加入植物血凝素(终浓度50 mg/L)。分成2份,1份加氟美松(Sigma产品),终浓度10-7mol/L;1份不加氟美松。37℃,5% CO2孵育48小 时,上清液置-70℃保存待测。IL-4测定采用固相酶放大敏感免疫法(EASIA),操作参照试剂盒(Medgenix Diagnostics S.A.,Belgium)说明进行。 五、统计学方法 组间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结 果
一、肺功能的检测 SR型哮喘患者经泼尼松20 mg/d治疗1周后肺功能改变见表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室停搏大于三秒的临床意义及起搏器应用的商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