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膜流动性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
Fatty acids Membrane fluidity Diabetic retinopathy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时存在一系列红细胞流变性和功能改变,如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加,物质运送功能障碍及膜酶活性和受体功能改变等,这些改变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导致糖尿病病人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为此,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偏振技术对6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和膜流动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糖尿病患者膜脂酸成分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与DR之间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正常对照组:无糖尿病及慢性心、肝、肺、肾疾病的健康成人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9岁(44~67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3.47±2.28,均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IGT)。 2.NIDDM组:根据WHO标准确诊的NIDDM患者63例(男26例,女37例),年龄58±8岁(46~70岁)。病程4个月~35年(中位数6年),8例患者采用普通胰岛素治疗,其余均接受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治疗。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分为(1)DR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60±5岁,BMI 24.12±4.35,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证实存在DR。(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57±7岁,BMI 22.56±2.66,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无DR。 正常对照组、DR组及NDR组3组间年龄、性别构成、BMI均具可比性。 二、方法 1.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测定:制备红细胞膜悬液并测定膜蛋白含量。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提取脂类后,加入0.5 mol/L HCl-乙醇溶液于80℃水浴酸化1小时,再加1 mol/L KOH溶液于80℃皂化1小时,纯氮吹干后加入2-溴苯乙酮、18-冠醚-6等在80℃反应20分钟,吹干后甲醇重溶,进样10 μl行色谱分析。采用岛津LC-6A HPLC仪,配以SPD-6AV紫外检测器及C-R3A数据处理装置。色谱条件: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50×4.6 mm ID,5 μm),测定波长250 nm,柱温35℃,流动相:甲醇-乙腈-水(70∶20∶10),流速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组内变异系数平均为5.09%,组间变异系数为4.08%。脂肪酸回收率平均为94.75%。磷脂脂肪酸释放率为68%[1]。 2.红细胞膜微粘度测定:采用以1,6-二苯基-1,3,5-己三烯(DPH)为探剂的荧光偏振法[2]。 3.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FBG测定用酶法,HbA1c测定用微柱法。 三、统计学处理 各项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和q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指标间的关系判定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一、NIDDM组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比较 NIDDM病人红细胞膜花生四烯酸(AA)含量和百分组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R与NDR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二、NIDDM组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微粘度、FBG、HbA1c水平比较(表2) NIDDM病人红细胞膜微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R组膜微粘度又明显高于NDR组。DR组及NDR组的FBG和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NIDDM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肪酸成分的相关分析 NIDDM病人红细胞膜廿二碳六烯酸(C22∶6 n-3)、AA(C20∶4 n-6)的百分含量与膜微粘度呈明显负相关(r=-0.300和r=-0.535,P值均<0.01),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百分含量与膜微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461和r=0.340,P值均<0.01),不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亦与膜微粘度呈明显负相关(r=-0.440,P<0.0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当前胰岛素敏感性评估及胰岛素抵抗研究中的某些误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