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抗S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994年加拿大学者Despres等[1]首次报道从人脾脏中提取Sa抗原,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在42.7%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检测出抗Sa抗体,特异性高达98.9%;且病程小于1年者的阳性率为29%。本文采用Despres方法从新鲜人胎盘中提取Sa抗原,检测RA和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抗Sa抗体,了解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试验组RA 192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RA分类标准[2]。男性58例,女性134例,年龄17~76岁,平均46.1岁。其中早期RA(病程小于1年,X线无明显骨质侵蚀者)31例。采集血清时记录同期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关节表现采用28关节计分法[3],医师和患者对病情活动性的评估及患者对关节痛的自我评估采用ARA推荐的10 cm视力表评定。
  对照组29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73例,强直性脊柱炎(AS)40例,其他脊柱关节病(SpA)16例,骨性关节炎(OA)27例,痛风(Gout)15例,皮肌炎(DM)8例,其他风湿病62例,以上病例均符合目前的国际诊断标准;正常人53名。
1.2 检测方法
1.2.1 抗原提取:在4 ℃下操作。新鲜人胎盘匀浆后离心,取上清,加入阴离子交换剂DE52搅拌,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洗脱,行透析及冷冻干燥,-30 ℃保存。标准抗原由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提供,该抗原与Despres提供的标准抗原相比条带一致。
1.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取4 mg Sa抗原溶于200 μl SDS-PAGE样品缓冲液中,在10%分离胶中电泳。将分离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再与待测血清反应,所有待测血清均1∶40稀释。然后加入1∶5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加入底物溶液(DAB显色液)反应,待蛋白质条带清晰后加入终止液。以标准分子量标记物半对数作图,相对分子量50 000或50 000、55 000出现印迹条带者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行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取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
2 结   果
2.1 抗Sa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Sa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33.9%(65/192),特异性为96.9%(SLE 8例阳性、DM 1例阳性),阳性预报率为87.8%,阴性预报率为69.2%;早期RA中抗Sa抗体阳性率为32.3%(10/31)。9例检测时不能确诊,经随访确诊RA患者中4例抗Sa抗体阳性。
2.2 抗Sa抗体单独出现50 000条带与同时出现50 000、55 000两条带的比较:65例抗Sa抗体阳性RA中,同时出现50 000、55 000两条带者15例,单独出现50 000条带者50例。前者在医师对病情活动性的评分、患者对病情活动性的自我评分、患者对关节痛的自我评分、C反应蛋白(CRP)增高等方面较后者明显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IgG虽无差异,但亦增高。同时出现50 000、55 000两条带者病情活动性较高。
2.3 抗Sa抗体与RA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表1~3):抗Sa抗体阳性组以小关节起病为主,类风湿因子(RF)阳性滴度明显较阴性组高,其他临床、实验室指标差异无显著性。63例RF阴性RA中,抗Sa抗体阳性17例,阳性率为27%。按病程分组,病程<1年抗Sa抗体阳性者X线病情分期Ⅱ级较阴性者多(Ⅲ、Ⅳ级均缺如)。抗S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RF、抗核周因子(APF)、抗鼠食管角质层抗体(AKA)、抗RA33抗体、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192例RA抗Sa抗体与临床 实验室指标关系比较(±s)

项目       抗Sa抗体阳性(65例) 抗Sa抗体阴性(127例) P值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噬菌体表面呈现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单
    抗HBsAg人IgG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HO
    ELISA法测定血清 型胶原
    乌鲁木齐市医院医疗用品HBsAg污染调查
    2所医院物品与人员手HBsAg及HBV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浅谈在SARS期间对家人的护理方法
    论小叶榕水提物对HBsAg和HBeAg体外抑制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万古霉素边缘敏感 MRSA感染 宜联合用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抗Sa抗体检测及
    治疗社区相关MRSA现有的口服抗生素有效
    警惕MRSA在家庭中传播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