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抗心瓣膜蛋白抗体在风湿性心瓣膜炎中的意义

或)关闭不全,严重者最后可发生心功能不全。因此,风湿性心瓣膜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临床常用的判断风湿性心瓣膜炎的方法,如心脏听诊、心脏超声等敏感性尚较低。因此,本实验拟通过提取心脏瓣膜糖蛋白的蛋白部分作为抗原,检测其相应抗体,以探讨此种抗心瓣膜蛋白抗体能否用来反映风湿性心瓣膜炎的存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自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我院住院病人和部分门诊病人。
1.1.1 风湿性心瓣膜炎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68岁,平均(45±14)岁。诊断标准:以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者具备下述(1)和(2)两点,并排除了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可以诊断:(1)具备下列三者之一:①符合1992年Jones标准;②仅1项主要标准;③有若干项次要表现。(2)发病前链球菌感染证据,ASO或抗DNAseB升高,或咽拭子A型链球菌培养阳性。对于初发者,采用1992年最新Jones标准(主要标准必须有心脏炎一项)。
1.1.2 静止期风湿性心脏病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23~81岁,平均(50±13)岁。诊断标准:原有风心病病史,超声心动图示有慢性风湿性心瓣膜改变,不具备上述风湿性心瓣膜炎的诊断标准,门诊随访治疗半年以上,无风湿活动表现,且排除了感染性心内膜炎。
1.1.3 风湿性关节炎组:24例,男6例,女18例,年龄14~48岁,平均(31±9)岁。诊断标准:采用1992年最新Jones诊断标准,临床及超声均未有心脏瓣膜受累表现。
1.1.4 正常对照组:40名,男19名,女21名,年龄14~65岁,平均(33±13)岁,均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性别及年龄与上述各疾病组差异无显著性。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尿素法提取心瓣膜糖蛋白[4]。分别用苯酚浓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糖蛋白溶液,证明其含有一定浓度的糖及蛋白成分。在糖蛋白溶液中加入高碘酸溶液,低温(4 ℃)暗处放置48 h,间或振摇。进一步透析后,再分别用上述二法,测定透析后溶液,发现透析后溶液中仅含一定量蛋白成分。分子筛凝胶层析法进一步纯化和分离剩余的两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10 000、75 000。应用免疫双扩散法对这两部分蛋白进行抗原性鉴定,发现仅分子量为110 000的部分能与风湿性心瓣膜炎血清发生免疫反应,故认为其最具生物活性(抗原性)。以分子量110 000蛋白组分为包被抗原,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AVP-IgG、AVP-IgM两个亚型。结果以结合指数(BI)表示:BI=(测定标本A-非特异结合A)/(阴性标本A-非特异结合A)。对照指标:抗链球菌菌壁多糖抗体(ASP),应用本实验室检测法[5];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魏氏法;C反应蛋白(CRP)采用单向琼脂糖扩散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各指标阳性率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风湿性心瓣膜炎病人、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与正常人AVP-IgG、IgM水平比较:见表1。风湿性心瓣膜炎病人AVP-IgG、IgM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而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与正常人间AVP-IgG、Ig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患病组间比较,风湿性心瓣膜炎病人AVP-IgG、IgM亦均明显高于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提示风湿热病人当有合并心瓣膜受累时,此种抗心瓣膜蛋白抗体才有明显升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人造血管在股浅静脉瓣膜包瓣术中应用研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发生卵巢血
    温血诱导停搏加末次温血灌注心肌保护在
    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风心病患者瓣膜替换术前细胞免疫功能的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
    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
    小儿先天性前尿道瓣膜3例报告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 1与M2受体自身抗体
    狼疮性肾炎患者甲皱微循环与抗心磷脂抗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
    有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瓣膜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