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 尿 腹水 型前胶原肽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
刘东屏 张丽 傅宝玉
【摘 要】 目的 观察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 尿、 腹水中血清前胶原肽(PⅢP)含量的同步变化, 同时进行血清PⅢP含量与转氨酶(ALT)、 总胆红素含量(TBIL)、 血清白蛋白量(A)相关性测定, 评价PⅢP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PⅢP含量测定采用放免法。结果 腹水中PⅢP含量均明显高于血清及尿中PⅢP含量, 差异显著(P<0.01), 以130μg/L为临界值计算其95%可信区间内PⅢP敏感性分别为腹水98.7%、 血95.3%、 尿81.5%, 特异性分别为腹水96.5%、 血94.1%、 尿92.3%, 血清PⅢP含量与ALT、 TBIL呈正相关, 与A呈负相关, 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患者血、 尿、 腹水中PⅢP检测均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PⅢP含量测定不仅对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Ⅲ型前胶原肽 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
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测定是近年来用于判断肝纤维化的一项新的诊断指标[1], PⅢP血清含量变化对观察肝纤维化进展程度及预后的估计、 以及调节控制PⅢP的变化、 观察肝纤维化的疗效,目前已受到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关注[2]。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血清、 尿、 腹水中PⅢP含量的同步检测及血清PⅢP含量与转氨酶、 总胆红素含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PⅢP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999年1~10月我院住院患者60例, 均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肝功能失代偿患者, 肝炎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会修改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符合我国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血标本41例、 尿标本40例,选自我院健康献血员, 31例对照组腹水选自肾源性腹水。 血清、 腹水、 尿中PⅢP含量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 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SAS统计软件。
2 结果
血、 尿、 腹水中PⅢP含量见表1。
表1 血、 尿、 腹水中PⅢP含量(±s,μg/L)
n 血清PⅢP n 尿PⅢP n 腹水PⅢP 对照组 41 75.17± 37.38 40 53.07± 31.44 31 57.13± 43.03 肝硬化组 60 429.42± 197.12 60 241.13± 107.94 60 687.33± 216.76
表1结果显示, 肝硬化患者血、 尿、 腹水中PⅢ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腹水中PⅢP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及尿中PⅢP含量, F检验其F值分别为65.1, 73.2, P<0.01, 差异显著。 肝硬化血、 尿、 腹水中PⅢP含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见表2。 表2 血、 尿、 腹水中PⅢP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
临界值(μg/L) 敏感度(%) 特异性(%) 准确率(%) 血 130 95.3 94.1 95.2 尿 130 81.5 92.3 90.1 腹水 130 98.7 96.5 97.7
以130μg/L为临界值, 计算其95%可信区间内PⅢP敏感度分别为腹水>血>尿, 特异性为腹水>血>尿, 准确率为腹水>血>尿。 血清转氨酶(ALT)测定值±s为(414.20±281.96)IU/L,与血清PⅢP含量的相关系数(r)值为0.5087, P值为0.0514, 呈正相关; 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136.13±13.68)μmol/L, 与血清PⅢP含量相关系数(r)值为0.0972, P值为0.4991,呈正相关; 血清白蛋白量(A)为(3.12±1.74)g/L, 与血清PⅢP含量相关系数(r)值为0.1058, P值为0.42[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醒脑静 清开灵及脑乐欣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