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负荷与肝损伤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
|
赵西平 王宝菊 沈汉馨 郑昕 汪由坤 杨东亮 郝连杰
丙型肝炎病毒(HCV)定量检测对于研究病毒致病及机体抗病毒免疫机制,评价和指导抗 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一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患者对其治疗前后血清HC V含量进行检测,以评价血清病毒负荷与肝组织损伤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及治疗 29例患者均为有输血史且血清抗HCV和HCV R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病史6个月以 上,排除乙型肝炎 及其它已知原因的慢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病或肝硬化。男15例,女14例,年龄23~60(平均3 6 .5)岁。给予干扰素(Roferon,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300万或重组复合干扰素(CIFN,AMGEN 公司生 产)900万或1 5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周3次,治疗6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24周)。治疗前 行肝穿刺活 组织检查,按Knodell方法[1]计算组织活动度(HAI),治疗及随访中定期检测血清H CV RNA和ALT。所有检查均经患者知情同意,按以上标准评价治疗结束时的近期疗效及治 疗 结束后随访6个月的远期疗效。生化应答:血清ALT恢复至正常水平;病毒应答:血清HCV RN A滴度<1×104 拷贝/ml;完全应答:同时表现生化和病毒应答。 二、血清HCV含量检测 采用Ampilsenso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2],AG-9600荧光定量PCR分析 检测系统和RT- Ampilsensor 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盒由美国Biotronic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操作按说 明进行。为比较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随机选择一份标本进行多复孔和稀释后检测。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相关分析。
结果
一、HCV RNA定量检测的重复性和敏感性比较 同一份标本三复孔检测,测值分别为:孔1:284×103,孔2:248×103,孔3:253×10 3 拷贝/ml,孔间差异介于3.3%~7.4%;将该标本作10倍和50倍稀释后检测,结果分别为3 2.5×103和6.12×103拷贝/ml,基本与预计值一致。 二、血清HCV定量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29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病毒含量检测结果 (拷贝/ml)
≥1 ×107 ≥1 ×106 ≥1 ×105 ≥1 ×104 <1 ×104 平均值(×105) 治疗前 4 7 9 9 0 55.13±116.01 治疗停止时 1 1 4 7 16 5.87±22.36 停药后24周 0 2 5 8 14 1.76±4.80
三、血清病毒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的关系 29例患者血清ALT水平71~841(188.69±1887.72)U/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指数(IAI)3~13(6 .82±2.85),纤维化指数(FI)1~4(2.21±1.49),总HAI为5~15(9.07±2.85)。将治疗前血 清病 毒含量进行对数转换后分析其与ALT水平、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均无明显相关(P均 >0.05)。 四、治疗前血清病毒负荷与干扰素应答间的关系 29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状况见表2。治疗前血清病毒含量>106拷 贝 /ml者其近远期的生化、病毒及完全应答率均较病毒含量低于1×106拷贝/ml者低, 但均未 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如以1×105拷贝/ml为界,则停药后24周的病毒及完 全应答率差别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见表2。 讨论
迄今已有数种定量方法用于病毒含量的检测,包括竞争PCR,支链DNA探针检测(bDNA)系统, 结合RT-PCR检测方法等。各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3],我们应用Amplisen sor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一组慢性丙型肝炎患[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的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心率变异性测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