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肠结核的临床病理分析 |
|
宋卫生 郭琳琅 杨冬华
早期肠结核诊断非常困难,过去未见报道。我们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2例,现将 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临床病理资料
例1 男性,40岁。因阵发性腹痛20天,大便稀烂不成形,每日2~3次,体 检右下腹部轻压痛,而行结肠镜检查。镜下见盲肠、升结肠始段黏膜充血、水肿, 较多黄白色粘稠分泌物附着,回盲瓣黏膜呈荔子皮样充血、糜烂、红肿变形,结 肠镜通过困难,未见溃疡和结节样增生。在盲肠病变处取活组织4块送病理学检查。 光镜下见盲肠黏膜层内有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及周围淋巴细胞包绕的结核结 节,无肉芽和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盲肠黏膜结核。入院后检查:体温36.5℃, 血液白细胞4.3×109/L,中叶分叶0.68,淋巴细胞0.32,血红蛋白114 g/L,血沉26 mm/1h。 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浸润型肺结核。其余检查未见异常。经链霉素、雷米封和利福平 治疗3个月后结肠镜复查病变消失。
例2 女性,45岁。因间歇性上腹痛20年,加重伴右下腹痛及便秘半个月, 拟诊消化性溃疡收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36.4℃,上腹部和右下腹部轻压痛。 血液白细胞5.2×109/L,中性分叶0.64,淋巴细胞0.36,血红蛋白123 g/L, 血沉40 mm/1h。胸部X线片示右上肺结核(增殖、纤维化为主)。胃镜检查报告中 度红斑渗出性胃窦炎。结肠镜检查见回盲瓣黏膜红肿,上唇有降霜样白苔,进入 回肠末段15 cm,回肠末段近回盲瓣处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点状糜烂灶,取活 组织3块送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见回肠黏膜层内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及周 围淋巴细胞包绕的结核结节,未见肉芽、纤维组织增生病变。病理诊断为回肠末 段黏膜结核。其余检查未见异常。同上治疗半年后结肠镜复查病变消失。
讨论 肠结核多为继发性感染,多数因咽下感染的痰液或细菌所致,感染经 黏膜至黏膜下层。因此早期病变为黏膜内结核[1],表现为黏膜的炎症性改变, 此时结核病变表浅,活检成功率高。随着病情的进展和反复,病变侵犯至黏膜下 层及浆膜层,产生溃疡、结核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本组2例结肠镜 下大体病理变化仅表现为回盲部、开结肠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纤维素样 渗出及霜样白苔,回盲瓣红肿变形。光镜下可见结核结节。而无溃疡、结核肉芽 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应属早期肠结核。过去肠结核的诊断多需手术探查和诊断 性治疗来证实,无法了解肠结核早期肠道病变表现,结肠镜的应用使之成为可能。 但诊断早期肠结核仍很困难。究其原因,首先结核病变在黏膜层的时间短暂,早 期肠道病变轻,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不及时。即使就诊后也较少先行结肠 镜检查,因此结肠镜检查很难发现早期肠结核。其次肠结核并非常见病,且早期 肠结核无溃疡和结节样、息肉样增生性病变,缺乏特异性,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 足,常常忽视取活组织检查,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认识早期肠结核对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肠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本组2例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 文献报道[2]肠结核在回盲部的发生率可达82.5%。历来诊断肠结核特别强调 回盲部病变、回盲瓣畸形及肠黏膜溃疡和增生并存的诊断意义[4]。显然回盲部 病变、回盲瓣畸形及肠黏膜炎症并存对早期肠结核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而黏膜内 结核的病变表浅,活检阳性率高是早期肠结核病理特征,也是早期肠结核的诊断 基础。
作者单位:510282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消化科(宋卫生、杨冬华),病理科(郭琳琅)
参考文献
1欧阳钦,李易华. 12例大肠结核内镜诊断和随访观察. 内镜,1990,7:84-85. 2丁士刚,吕愈敏,林三仁,等. 肠结核的内镜诊断.内镜,1994,11:289-290. 3Bhargava DK, Tandon HP, Chawia TC, et al. Diagnosis of ileocecal and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家庭发病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胃癌癌区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