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 |
|
李峰 冒长峙 邵剑春 李学平 安肇璋 邓丹琪 胡大春 周晓鸿
近年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LE在某些种 族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种族,狼疮发病具有家庭聚集倾向,10%~12%的有1位或1位 以上的一级亲属发病,同卵双生子SLE发病的一致率(25%~7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2%~9% )。HLA是迄今发现的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它具有地区、种族、民族等的差异,其中HLA-DQ、D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是近几年研究 的热点。本文运用单克隆抗体微量淋巴毒试验(monoclonal antibodies microcytotoxicity assay),探讨云南汉族SLE的HLA-DR、DQ的多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云南汉族SLE病人40例,其中男6例,女34例,年龄15~53岁,平均32岁。所有SLE病人符合 美国风湿病(1982)诊断标准。健康云南汉族人对照46名,其中男9名,女37名,年龄18~57 岁,平均34岁。汉族SLE病人和汉族正常健康人对照均为云南籍贯。SLE患者及正常健康人对 照之间均无血缘关系。 1.2 单克隆抗体-微量淋巴毒试验 1.2.1 单克隆抗体Ⅱ类干板(lambda monoclonal dry traysTM),产品编号MDR172 ,美国莱姆德公司产品,HLA-DR特异性单抗54个,可确定的亚型有DR1、DR103、DR2、DR16 、DR17、DR3、DR18、DR4、DR402、DR404、DR11、DR12、DR1301、DR1302、DR1303、DR1304 、DR1305、DR1401~1410、DR7、DR8、DR9、DR10;DR51、DR52、DR53;DQ特异性单抗有14 个,可确定DQ1、DQ6、DQ5、DQ7、DQ8、DQ9、DQ2、DQ4。 1.2.2 实验步骤:静脉血10 ml,加肝素100 U抗凝→分离淋巴细胞→尼龙棉方法分离B淋 巴细胞→10×106/ml细胞悬液→加入HLA-Ⅱ类单克隆干板→加入补体、甲醛封板→读板 及描述反应。 1.3 抗ds-DNA抗体和ENA抗体 抗ds-DNA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NA抗体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恒佳生物制品公司产品) 。 1.4 统计学处理 抗原频率(Af)为阳性抗原数除以检测例数,计算基因频率(Gf),。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χ2值和P值,采用Bonferroni法[1]校正 P值(Pc)即:P值乘以试验系统所检测的抗原阳性数。显著性检验水平为α=0.05。
2 结果
2.1 SLE患者HLA-DR、DQ多态性:40例SLE患者DR18的抗原频率、基因频率(Af 52.5%,G f 31.1%)与46名正常对照(Af 4.3%,Gf 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c<0.001);SLE 患者DR12的抗原频率、基因频率(Af 2.5%,Gf 1.3%)明显低于正常汉族人(Af 41.3%,Gf 23.4%)(Pc<0.001);SLE患者的DQ6的抗原频率、基因频率(Af 42.5%,Gf 24.1%) 与正常人的(Af 21.7%,Gf 11.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8),但校正后无统计 学差异(Pc>0.05);DQ7的抗原频率、基因频率(Af 40%,Gf 22.5%)与正常人的(Af 6 9.6%,Gf 4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 9),但校正后无统计学差异(Pc >0.05)。 2.2 SLE患者的易感单体型和保护单体型:根据对30例SLE患者的单体型的检测和对35名正 常人的单体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汉族SLE患者的DR52-DR18-DQ4检出频率(42.5%)明显高 于对照组(4.3%)(Pc<0.001);而DR52-DR12-DQ7单体型检出频率(1.0%)明显低于 对照组(24.8%)(Pc<0.001)。 2.3 SLE患者的自身抗体和临床资料与HLA-DR、DQ多态性的相关性:汉族抗ds-DNA抗体 与DR15(P=0.024)、DR18(P=0.01)、DQ4(P=0.001)及单体型DR18-DQ4( P=0.001),抗SSA抗体与DQ4(P=0.011)呈正相关。汉族的SLE患者血液系[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的CT检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