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中毒时有发生,中毒者病残率和死亡率极高,能否及时救治,对预后至关重要。2005~2006年笔者参与了47例氨气中毒的救治,现将其抢救过程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因管道破裂液氨漏出中毒,男27例,女20例,年龄4~63岁。中毒后10 min~4 h来我院,经吸氧、疏通呼吸道、抗炎对症治疗后,治愈36例(76%),好转9例(19%),死亡2例(4%),住院最短6天,最长62天,平均15天。
1.2 临床表现 47例(100%)患者有刺激性咳嗽;20例(42%)患者眼睛有明显的炎性渗出征;21例(44%)消化道出血;6例(12%)继发气管炎肺水肿体征;8例(17%)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躁动、心跳微弱;1例(2%)抽搐;5例(10%)出现肾功能损害;10例(21%)出现皮肤红肿、灼热、红斑、水疱、糜烂,损伤范围包括头面部,上下肢及会阴部,占体表面积的2.0%~8.0%;3例(6%)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 急救与护理
2.1 终止接触毒物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2%硼酸液冲洗污染皮肤。防止氨继续吸收,因其腐蚀性强,可使组织蛋白变性,脂肪组织皂化,造成溶解性坏死,病变向深部发展。冲洗时注意皱褶处。对有眼部刺激症状者用大量的清水冲洗或用2%硼酸水冲洗,时间不少于30 min。清洗后用可的松眼药水和氯霉素眼药水交替点眼,1 h交替一次,并注意检查结膜滑润情况防止粘连,同时注意保暖。
2.2 保持呼吸通畅,减少炎性渗出 危重病例均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给氧或加压给氧。用3%硼酸液或阿托品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等消除呼吸道分泌物。然后根据病情,加用抗生素、地塞米松静滴,以消除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急行气管切开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加强气管切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及时吸出,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对下呼吸道不易吸取的分泌物和坏死脱落组织,借助喉镜吸出。
2.3 肺水肿早期治疗与护理 氨吸入性肺水肿出现较早,最快出现在吸入氨气后15 min,一般在1~6 h左右,本组6例于2~4.5 h内发生。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剧烈,并进行性加剧,伴有胸部紧束感,或闭塞感等症状,应考虑肺水肿,并立即行预防性治疗。半坐体位,正压吸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减慢输液速度,对并发ARDS者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及早行机械通气并应用呼吸与终末正压给氧(PBEP)。肺水肿和ARDS常伴有低氧血症,应注意选择合理的给氧方式及适当的氧流量,保持PaO2>60 mm Hg,SaO2>0.90,但应注意长期应用高浓度氧(>50%),尤其在正压通气下发生氧中毒,导致肺水肿,产生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DIPE),加重病情。
2.4 灼伤创面的处理 用2%硼酸反复冲洗后,烧伤常规清创,外涂烧伤湿膏。每日1次,吸性吸损伤稳定后,对深度创面切痂植皮。对全身水疱、糜烂患者给予覆盖无菌凡士林纱布以减轻疼痛,预防感染,促进愈合,一般在7~8天愈合,不留瘢痕。
2.5 心、肝、肾功能的监测 密切监护与防止心、肝、肾损伤,重度氨中毒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肝、肾损伤的防治,必要时对心、肝、肾功能进行动态监测。
2.6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加强病房管理:室内保持清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室内温度保持在20 ℃~22 ℃,湿度55%~65%,每周消毒2次。协助患者每1~2 h翻身、叩背,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口腔皮肤护理:口腔护理2~3次/d,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