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女30例,年龄25~78岁,平均(62.3±19.7)岁,均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其中高血压心脏病29例,冠心病心绞痛27例,心肌梗死1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见表1。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除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外加服缬沙坦(怡方),每次80 mg,每日1次;对照组39例,仅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药物。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记录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走纸速度50 mm/s,增益为20 mm/mV,每个导联记录不少于5个窦性P波。采用手工目测法测量各导联P波的时间值,测量导联在6个以上,均包括Ⅱ及Ⅵ导联,每个导联测量3个基线稳定的窦性P波,取其时限的平均值,所测的P波最大时限为Pmax,最小时限为Pmin,Pd=Pmax-Pmin。P波测量的起点为其与等电位线交界处的外侧,其终点为P波与P-R段交界处的内侧。上述入选的研究对象服用缬沙坦(怡方)前、3个月后分别描记ECG进行Pd测定;对3个月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的AF次数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记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个月前、后Pmax及Pd的变化 3个月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Pmax及Pd的变化的比较见表2。
2.2 3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2 两组Pmax及Pd的变化 注:试验组3个月前、后Pmax及Pd比较,△P<0.05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 Pd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 Pd是指同步记录十二导联ECG中不同导联测定的Pmax与Pmin的差值,是近年来提出的反映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活动的新概念[2]。已有研究表明Pd是预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尤其特发性AF的一个体表ECG指标。Dilaveris等[3]在研究中选出60例特发性AF患者和4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以Pd≥40 ms为标准,预测AF的灵敏度83%,特异性85%。郭继鸿[4]亦得到相近的研究结果,他同样以Pd≥40 ms为标准,预测AF的灵敏度81%,特异性80%。本研究的选择对象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现ARBII干预后Pd及Pmax明显缩短者其AF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与前述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一致,反过来亦证实了Pd及Pmax可以作为预测AF发生的ECG指标。
3.2 ARB引起Pd、Pmax缩短及降低AF发生的可能机制 本研究证实ARB可降低AF的发生,与Maggloni等[5]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那么ARB以何种机制引起Pd、Pmax缩短及降低AF的发生呢?血管紧张素Ⅱ(ATⅡ)是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肽,其生物学作用是通过AT1和AT2受体介导的。AT1受体的激活可引起心肌肥厚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影响心房的收缩功能,而AT2受体的激活则抑制增殖过程。AF时AT2增加,通过AT1受体的介导促进心房肌肥厚、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及心房纤维化,达到改变心房正常的传导功能和心房有效不应期,即导致心房电重构[6]。试验资料表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药物能调节产生AF时的心房结构及电重构。RAAS抑制剂能减少心房内胶原沉积,限制心房活动的不均一性与活动延迟。而心房内胶原沉积,心房活动的不均一性与活动延迟是AF发生与持续的促成因素。ARB可以抑制AT2的生成,减轻AF导致的心房电重构和相对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所以AF的发生率降低。Pmax代表心房复极的最长时间,Pd反映的是心房复极的不均一性,它们与心房内传导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因为ARB可以部分抑制或逆转心房电重构,改善心房肌的传导功能,所以会缩短心房的复极时间及减轻复极的不均一性,导致Pd和Pmax减小。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ARB可减少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