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糖尿病中极为常见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是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在1型糖尿病,高血压可提示有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二者并存极大地增加了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1 糖尿病高血压流行病学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比非糖尿病患者为高,已被公认。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40%,约为一般人群的4~5倍。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45岁左右的患者中40%患有高血压病,在75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中这一比例上升至60%。UKPD中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8%。国内有三个报道分别为28.4%、35.5%、48.1%。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可随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升高而升高,糖化血红蛋白≥12%发病率最高。
伴有高血压病的糖尿病患者,其病死率升高。糖尿病高血压研究的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者与非糖尿病正常血压者相比,前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4倍。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1型糖尿病,高血压的形成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而2型糖尿病高血压机制则更为复杂,可能和以下几方面有关。
2.1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目前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高血压的原因之一。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1型糖尿病患者也常由于外源性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下列因素而导致高血压:(1)增加肾水钠重吸收;(2)增加血压对摄入盐的敏感性;(3)增加加压物质及醛固酮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4)改变电解质跨膜转运,表现为细胞内钠转运增加,使Na+-K+-ATP酶活性降低,Na+-H+-ATP酶活性增加,钠离子、钾离子分布发生变化;(5)增加细胞内钙;(6)刺激生长因子表达,刺激动脉平滑肌生长;(7)刺激交感神经活性;(8)降低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9)增加内皮素的分泌;(10)损害心房利钠肽的利钠作用。以上因素导致水钠潴留及血管张力增加。
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胰岛素血症,反复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尤其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代谢控制不良可导致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加。
2.3 水钠潴留 高胰岛素血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加,肾脏病变导致水钠潴留,这又引起血管对儿茶酚胺和交感神经的敏感性增加。
2.4 儿茶酚胺 高胰岛素血症,血糖控制不佳(尤其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体内儿茶酚胺浓度显著增高,交感神经的敏感性增加。
2.5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脂代谢紊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糖基化蛋白终产物(AGEs)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导致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刺激生长因子表达,刺激动脉平滑肌生长,导致动脉血管阻力增加。
2.6 环境因素 膳食热量及脂肪摄入过多、缺乏体力活动而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肥胖可引起血容量及心排血量的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肾上腺能活性增强,胰岛素抵抗及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缺陷等,而使血压调节功能失调。
2.7 激素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 一氧化氮、内皮素、甲状旁腺高血糖因子均影响血压调节功能。
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性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使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均显著增加,尤其是大血管的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80%是死于大血管并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