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首次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静脉注射,继之以250 μg/h微量泵持续输入72 h;对照组36例首次给予垂体后叶素10 u静脉注射,继之以0.4 u/min微量泵持续输入72 h。观察两组的止血率、止血时间和再出血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7%(33/36),止血时间为(15.3±5.8)h,再出血率为8.3%(3/36),对照组有效率为58.3%(21/36),止血时间为(40.7±12.1)h,再出血率为33.3%(12/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优于垂体后叶素。
【关键词】 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的常见急症,病情重,死亡率高[1],以往常用垂体后叶素、抑酸剂、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随着消化内镜的发展,可通过胃镜注射硬化剂和套扎进行治疗,前者的治疗效果差且副作用大,后者操作复杂,在基层医院不易推广。近年来笔者采用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2006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者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经彩超、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并经胃镜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42~65岁,平均53岁,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3例,Child B级15例,Child C级18例;治疗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8~67岁,平均51岁,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5例,Child B级16例,Child C级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功能、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均为禁食、静滴泮托拉唑、口服凝血酶和患甲肾上腺素、输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生长抑素首次剂量250 μg静脉注射,继之以250 μg/h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72 h,更换微量泵间隔时间不超过3 min;对照组:垂体后叶素10 u静脉注射,继之以0.4 u/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72 h,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有心悸、心绞痛、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时,给硝酸甘油含化或静滴。
1.3 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病人的心率、血压、呕血量、黑便量、输血量、止血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如72 h出血未控制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外科急诊手术治疗。
1.4 判断标准 止血判断标准:(1)呕血或便血停止,血压和脉搏正常且稳定,血红蛋白稳定且无进行性下降;(2)经胃镜检查证实出血停止。符合其中任一条即为出血停止。疗效判断标准:有效:治疗12~24 h后出血停止,停药后72 h未再发生出血,心率、血压正常;无效:治疗72 h仍有出血或止血后再出血。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止血有效率为91.7%(33/36),对照组为58.3%(2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15.3±5.8)h,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40.7±12.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出血率为8.3%(3/36),对照组为33.3%(1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