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0)、震荡斜率(TS)。结果 心力衰竭组T0明显高于对照组[(0.76±3.42)%与(-1.61±2.05)%,P<0.01)];心力衰竭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53±1.21与9.56±4.03,P<0.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
【关键词】 窦性心率震荡;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发人群,对其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判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我们对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震荡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03年4月~2005年12月在泸化医院住院并为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心力衰竭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5例(对照组),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经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明确诊断,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房颤及肿瘤患者。4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3~75岁,平均(65.3±7.5)岁。致心力衰竭病因:冠心病28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心病7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平均射血分数为32.6%,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8 mm。对照组35例为我院同期住院的内科疾病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3岁,平均(60.5±13.3)岁,经病史询问、查体、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1.2 方法
1.2.1 心率震荡的检测 采用动态心电记录器(美高仪)记录患者心电信息,应用软件分析并通过人机对话去除房颤、伪差、干扰,检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早搏,且其数量>5次。有效室性早搏的入选条件:该室性早搏之前的心搏必须是一个正常的窦性心搏,且具有以下特征:最小提早率为20%,并且早搏之后的代偿间期至少超过正常RR间期的20%,同时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RR间期:(1)RR间期<500 ms;(2)RR间期>1500 ms;(3)与前一窦性心搏的间期之差>200 ms;(4)与前5个窦性心搏的平均间期之差>20%。
1.2.2 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0)和震荡斜率值(TS) T0用室早代偿间期后的前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的均值,减去室早联律间期前的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的均值,两者之差再除以后者。计算公式为T0=[(RR1+RR2)-(RR2+RR1)]/(RR2+RR1)×100%,RR1、RR2代表室早后的前两个窦性心律RR间期值,RR1、RR2代表室早前的两个窦性心律RR间期值,其中性值为0。TS需首先测定室早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并以RR间期为纵坐标,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期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其中性值为2.5/RR间期。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多个样本资料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心力衰竭组心率震荡值见表1。心力衰竭组TO大于对照组(P<0.01),心力衰竭组TS小于对照组(P<0.001),心力衰竭组患者较对照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变钝。 表1 对照组和心力衰竭组HRT值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0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