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412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69.6%,其中内中膜增厚122例,占38.6%;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1.4%,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0.9%,TIA组39.8%。中青年ICD以脂质斑检出率高,钙化斑次之,混合斑最少。中青年ICD颈动脉脉硬化斑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 颈动脉硬化是中青年ICD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中青年ICD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 脑血管病,缺血性;彩色B超;检查
目前,脑血管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而颈动脉硬化是ICD 的重要病因之一。在西方国家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1],而我国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于中青年更是缺乏。彩色B超是诊断颈动脉硬化的可靠方法,具有简便、经济、可重复性的特点。笔者对1325例ICD患者中的中青年412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1月~2006年12月门诊和住院ICD患者,将有房颤等可致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剔除,共有1325例进行了颈动脉颅外段彩色B超检查,其中中青年412例,占31.3%。412例中男282例,女130例,年龄19~59岁,平均(38±11)岁,以上病例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412例中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选择门诊同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患者102例为对照组。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6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专人按同一标准检测,观察颈总动脉根部、主干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颅外段。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及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回声及形态特点。测量记录管腔内径,IMT值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观察频谱形态,评估狭窄程度。
1.3 颈动脉异常判定标准 将颈动脉1.0 mm≤IMT<1.5 mm视为内膜增厚,IMT≥1.5 mm判定为斑块形成[2],根据斑块形态学和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1)脂质性斑块:斑块回声为低至中低水平均质型回声,内膜不均匀增厚。(2)纤维性斑块:中等强度均质型回声,无声影。(3)钙化性斑块:不规则强回声伴声影。(4)混合性斑块:回声不均质,强、中、低回声混杂。狭窄程度评价标准:(1)轻度狭窄:管腔狭窄0~29%;(2)中度狭窄:管腔狭窄30%~69%;(3)重度狭窄:管腔狭窄70%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12例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正常96例,异常316例,占76.7%,其中内膜增厚122例,占29.6%,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194例,占47.1%;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异常为(18/102)17.6%,与IC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IA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病变血管共451条(含颈外动脉)。病变颈动脉中左CCA 37条,右CCA分叉处165条,右ICA 60条,左CCA 40条,左CCA分叉172条,右ICA 68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erebral in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