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同时多原发癌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在6个月内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癌灶。必须符合Warren[1]和Moertel[2]提出的以下诊断标准:(1)每个癌灶必须独立存在。(2)两个癌灶间需有5 cm或5 cm以上的正常黏膜间隔。(3)严格除外1个癌灶是另一个癌灶的扩散或转移。(4)两个癌灶同时或在6个月内发现。现就我院自1996年5月~2006年5月经胃镜检出的8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68岁,因吞咽困难2个月就诊。胃镜示:距门齿27~30 cm处,前壁黏膜隆起不平、溃烂,质脆易出血,扩张差。距门齿40 cm处后壁见大小约1.5 cm×1.0 cm黏膜糜烂面,质硬。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于上述两病灶分别取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食管),低分化腺癌(贲门)。
例2:男,56岁,因呕血1天就诊。胃镜示:距门齿32 cm处后壁见0.5 cm×0.5 cm黏膜粗糙面,边界清,质地脆,扩张好。胃窦小弯侧黏膜隆起不平,溃烂覆污物,质地硬,病变长约3 cm。分别取食管及胃窦病变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食管),中分化腺癌(胃窦)。
例3:男,62岁,因进食不利10天就诊。胃镜示:贲门直下后壁大弯侧黏膜粗糙稍隆起,质地硬易出血。胃角窦侧见一大小约0.8 cm×1.0 cm溃疡面,覆盖白苔,周边呈堤样隆起,质脆易出血,分别钳取贲门及胃角病变组织送检,病理报告:腺癌(贲门),印戒细胞癌(胃角窦侧)。
例4:女,70岁,因进食不利2个月余就诊。胃镜示:距门齿25 cm处小弯侧后壁见0.5 cm×1.0 cm黏膜糜烂面,质中等硬。贲门部后壁隆起不平粗糙、质地硬扩张差。分别取食管及贲门部病变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癌(食管),腺癌(贲门)。
例5:男,62岁,因上腹痛3个月,呕吐5天就诊。胃镜示:距门28~30 cm处前壁小弯侧黏膜稍隆起,表面粗糙,大不约1.0 cm×2.0 cm质地硬扩张差,胃窦后壁大小弯侧黏膜隆起不平,溃烂,病变波及幽门,幽门口变形成不全梗阻状。分别钳取上述病灶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癌(食管),低分化腺癌(胃窦)。
例6:男,42岁,呕血2天就诊。胃镜示:距门齿23 cm处小弯侧见大小约0.8 cm×0.5 cm黏膜糜烂面,质软。胃体小弯侧见大小约1.2 cm×1.8 cm×0.3 cm溃疡面,覆白苔,周边黏膜稍隆起,质地硬易出血。分别钳取食管、胃体病灶组织送检,病理报告中分化鳞癌(食管),胃黏膜间质中见散在异型淋巴细胞部分腺管存在(胃体)。
例7:女52岁,因上腹痛、消瘦2个月就诊。胃镜示:胃底后壁黏膜溃烂不平,覆盖污物,质地脆,易出血,病变长约3 cm。十二指肠上角处后壁小弯黏膜粗糙隆起,质地硬,扩张差,胃镜不易通过。分别钳取上述两病灶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黏液腺癌(胃底),腺癌(十二指肠)。
例8:男,36岁,因腹胀、纳差1个月就诊。胃镜示:距门齿34 cm处前壁见一0.3 cm×0.3 cm黏膜糜烂面,质软。胃窦小弯后壁黏膜粗糙,胃壁僵硬,顺应性差。病变长约2.5 cm。分别取食管胃窦病灶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癌(食管),低分化腺癌(胃体)。
2 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内镜性能差,检查诊断技术落后以及对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认识不足,国内上消化道同时多原发癌少有报道。近年来,随着具有高分辨率并有一定放大倍数的电子内镜不断普及应用,可以清晰显示黏膜微细改变,配合黏膜染色技术,早期癌及同时多原发癌报道逐渐增多。复习文献[3]我们得知上消化道同时多原发癌具有多中心多时相的生物特征。因此,内镜医生不应满足于一个癌灶的发现,应重视消化道重复癌的检出,对于贲门胃底应进镜观察及“u”形翻转观察,以防漏诊。对于黏膜的小片状糜烂性改变,不能忽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