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作出界定。 CNS评分能较客观评价不同部位出血和特殊部位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状况, NIHSS和 CSS(数据的变异大)则不如CNS。在反应病情轻重程度上CSS、CNS和NIHSS有同等价值,相关性较好;用 CSS的减分率提示患者转归,则在脑出血和脑梗死转归方面稍有差别,脑出血 CSS 与CNS相关程度高,脑梗死与NIHSS相关性较好。 六、脑血管病的康复与预防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报道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对早期康复组115例和未进行康复组92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7 d内还是2周内开始进行康复的患者,其运动功能均比未进行康复者明显提高。7 d内或2周内开始进行康复的患者的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道,为降低社区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北京市崇文区和西城区居民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干预与否对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63.9%和53.0%,而对照组则增加了30.3%和20.7%。结论:进行大规模系统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今后有待于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的讨论
会议分4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进行讨论,代表们发言热烈,认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也比较全面,但有些细则最好更具体、详细些,特别是有些药物的应用,如降纤酶的适应证、用量及疗程等,希望经过规范化后刊登在神经科杂志上,以便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章可循,特别是对基层医院更具实用性。
大会上,还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发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国内各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脑血管病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获奖名单及题目如下:一等奖:张海欧等,《烟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二等奖:黄一宁等,《闭塞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血管造影的比较》;谢瑞满等,《枕叶脑梗塞后同向性偏盲的自然史》。三等奖:李义召等,《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长期随访研究》;刘芳龄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病理研究》;梁勇等,《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最后,由《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辑郭玉璞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