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7)岁。眼型5例,全身型47例(90.3%)。按Osserman的标准,其中ⅡA型10例,ⅡB型1例,Ⅲ型10例,Ⅳ型26例。 1.2 方法 手术方法均采用胸骨纵切的扩大的胸腺和胸腺瘤切除术,手术前1~2个月后给予类固醇疗法,开始通常用强的松30~60 mg/d,晨1次顿服(小儿按每日1 mg/kg),症状明显改善后即行胸腺切除术,术后临床好转,则逐渐减量,获最大改善后用维持量(强的松10~20 mg/d)继续维持治疗1~2年。在减量过程中若有轻微复发则暂停减量,或适当加量数月。若症状严重恶化则重新给予每日大剂量。服用维持量强的松的MG患者若6个月以上仍无任何症状可停药。本组患者用强的松的疗程为0.5~14年,平均(2.56±2.39)年,术后远期存活率用Kaplan-Meier[3]方法计算。
术后随访期1~20年,平均(4.5±3.6)年。最后随访时治疗效果判断标准:(1) 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无肌无力症状体征,停用各种治疗至少半年以上。(2) 药物缓解(pharmacological remission):无肌无力症状体征,但仍在服用小剂量强的松或抗胆碱酯酶剂。(3) 显著改善(marked improvement):肌无力的严重度记分降低2分的稳定改善。(4) 中等改善:肌无力的严重度记分只降低1分或不足1分(按Oosterhuis记分法)。(5) 不变:肌无力症状无客观改善。完全缓解、药物缓解和显著改善属疗效良好。
Oosterhuis[4]主张把MG的严重程度用以下标准记分:(1) 0分:临床缓解,无肌无力症状体征;(2) 1分:仅有眼症状;(3) 2分:轻度全身无力,能生活自理;(4) 3分:中度全身无力,生活受限;(5) 4分:严重全身无力,不能自理;(6) 5分:必须使用人工呼吸器。
2 结果
2.1 有效率 术后经1~20年的最后随访共死亡6例(11.5%),余46例均有效,有效率88.5%。其中达完全缓解8例(15.4%),缓解期1~8年,平均(3.75±2.7)年;药物缓解29例(55.8%),显著改善9例(
17.3%),即远期疗效良好者达88.5%(46/52)。
2.2 病死率和死因 共死亡6例。术后1年内死亡2例,年内病死率为3.8%,经1年以上~20年随访又死亡4例,总病死率为11.5%。病死原因:胸腺瘤复发和转移2例,心力衰竭1例,心肌梗死1例,危象1例,大剂量激素引起消化道大出血1例。在死亡的6例患者中有3例属浸润型(Ⅲ期1例,Ⅳ期2例),占浸润型的23%(3/13);3例属非浸润型(Ⅰ期1例,Ⅱ期2例),占非浸润型的7.7%(3/39)。死亡时的年龄为45~60岁,平均(49.5±5.8)岁。
2.3 存活率 术后1年存活率96.2%(50/52),术后3年存活率91.4%(32/35),5年存活率85.7%(18/21),7年存活率77.8%(14/18),10年存活率为33.3%(3/9)。
2.4 病理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属上皮细胞型10例,淋巴细胞型17例,混合型25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按Masaoka[5]的分期法:(1) Ⅰ期:大体可见有完整的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未侵犯到包膜;(2) Ⅱ期:大体可见肿瘤侵入周围脂肪组织;(3) Ⅲ期:大体可见肿瘤侵入到周围器官;(4) Ⅳa期:播散到胸膜、心包;(5) Ⅳb期:淋巴或血源性远处转移。Ⅰ、Ⅱ期为非浸润型,Ⅲ、Ⅳ期为浸润型。本组52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属非浸润型39例(75%),其中Ⅰ期19例,Ⅱ期20例;浸润型胸腺瘤13例(25%),其中Ⅲ期11例,Ⅳa期2例。
此外,本组52例并用激素的患者未发现术后伤口不愈合及严重感染等副作用。
3 讨论
Wakata[6]报告15例伴胸腺瘤的MG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为73%,10年存活率为20%。石井[7]报告,13例伴胸腺瘤的MG患者术后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73%和48%。本组结果显示,术后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4%和33.3%,与上述各家报告相仿。Palmisani[8]报告111例伴胸腺瘤的MG患者术后经1~20年的随访其疗效良好者占74%,但达完全缓解者仅占10%。大内[9]报告,56例伴胸腺瘤的MG患者术后经长期随访达完全缓解者占12.5%。石井[7]报告的13例伴胸腺瘤的MG患者术后经1~19年的长期随访无1例达完全缓解状态。而本组52例患者由于手术前后均并用了皮质类固醇疗法,经1~20年的随访达完全缓解者8例,占15.4%。药物缓解者29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