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基本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可引起机体各器官的损害。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年6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6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其中伴有肝功能损害的15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3例均为1998年6月~2006年3月盘锦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男137例,女26例,男∶女 5.27∶1;年龄12~73岁,平均(38.46±13.01)岁。HFRS诊断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2 实验方法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日或第二日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抗-HCV、抗-HEV ,出血热抗体,同时行腹部B超检查。
1.3 肝功能损害程度判定标准 根据本实验室肝功能参考值判定: ALT<40 u/L、AST<40 u/L、TBiL<17.1 μmol/L、A 35~55 g/L 为正常。异常者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判定肝功能损害标准如下:(1)轻度肝损害ALT 40~120 u/L、AST 40~120 u/L、TBiL 34.2 μmol/L。(2)中度肝损害ALT 120~400 u/L、AST 120~400 u/L、TBiL 34.2~85.5 μmol/L。(3)重度肝损害ALT>400 u/L、AST>400 u/L、TBiL>85.5 μmol/L。考虑白蛋白、PT变化与血管损害、血浆外渗有关,故未作为肝损害指标。
2 结果
2.1 肝功能情况 16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肝功能异常151例,发生率为92.6%。其中ALT异常146例,占96.7%,ALT值为42~2 670 u/L,均值(235.43±291.03)u/L。AST异常146例,占96.7%,AST值为45~4 675 u/L,均值为(301.64±441.59)u/L。AST>ALT 107例,占70.9%。
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类,轻度45例,占29.8%;中度72例,占47.7%;重度34例,占22.5%。
2.2 1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关系 见表1。表1 1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与肝功能损害
2.3 肝炎病毒标记物 151例中,伴HBV感染5例,其中,HBsAg、抗-HBe、HBcAb阳性,HBV DNA阴性3例,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2例。抗-HCV阳性2例,未行HCV RNA检查。7例HBV和HCV感染者中,3例为重度肝功能损害。其中2例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患者均为肝功能损害重度,1例成为本文最重病例(ALT 2670 u/L、AST 4675 u/L、TBiL 72.7 μmol/L)。
2.4 腹部B超检查 151例患者中,行腹部B超检查135例,脾大62例,占45.9%,肝大15例,占11.1%。其中7例HBV或HCV感染者中,脾大4例。
2.5 肝损害与预后 151例肝功能损害者均给予甘利欣或强力宁等抗炎、保肝治疗,大多数肝功能逐渐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