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住院患者适应性睡眠改变的研究 |
|
性肌电图,其2个电极分别置于下颌中线旁开1.5 cm处;1个导联为脑电图(C3-A2)。信号输入多导生理记录仪(光电-RM6000日本太阳交易株式会社生产)放大并描记。记录张力性肌电图的时间常数为0.1 s,高频滤波为0,增益为2.5 cm=50 μV,其余3个导联的时间常数为0.3 s,高频滤波为30 Hz,增益为1 cm=50 μV。除C3点电极用火棉胶固定外,其余电极用胶布固定。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15~28℃。睡眠时间依受试者平时作息习惯而定。睡眠资料分期按照Rechtschaffen等[1]制定的睡眠分期标准。试验参数的设立参考张远惠等[2]的研究。结果统计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
结果
一、第1晚与第2晚睡眠进程的比较
患者第1晚与第2晚各睡眠参数见表1,经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表1 14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第1晚与第2晚睡眠进程的比较(
±s) 睡眠参数第1晚第2晚t值总记录时间(min)462.5±39.3465.4±31.50.214睡眠潜伏期(min)43.2±18.531.7±19.11.705醒起时间(min)12.0±4.99.5±4.41.439醒觉时间(min)27.3±17.022.1±14.70.851运动觉醒时间(min)5.7±2.95.9±3.00.224醒觉次数(次)2.9±1.72.6±1.70.445睡眠总时间(min)374.4±49.2396.7±44.51.288觉睡比(%)7.6±5.26.0±4.50.589睡眠效率(%)80.8±6.985.2±6.61.738睡眠维持率(%)91.8±4.293.2±4.10.905 注:第1晚与第2晚各参数比较,P均>0.05 二、第1晚与第2晚睡眠结构的比较 患者第1晚与第2晚各睡眠阶段在睡眠总时间中所占的百分比见表2,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表2 14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第1晚与第2晚睡眠结构的比较(
±s,%)睡眠参数第1晚第2晚t值第1阶段11.9±4.59.2±2.81.944第2阶段52.1±9.249.1±11.00.790第3,4阶段13.3±5.617.2±6.81.650REM睡眠21.4±6.924.5±9.01.062 注:(%)为百分比;REM为快动眼睡眠;P均>0.05 三、第1晚与第2晚REM睡眠各参数的比较 患者第1晚与第2晚REM睡眠各参数的平均值见表3,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表3 14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第1晚与第2晚REM睡眠指标的比较(
±s)睡眠参数第1晚第2晚t值REM睡眠潜伏期(min)61.2±19.458.0±19.20.443REM活动量(U)93.9±27.1106.6±31.01.179REM强度(%)25.4±8.026.9±7.00.551REM密度(%)117.5±20.0114.4±15.90.463REM睡眠时间(min)84.2±33.797.1±38.30.966REM睡眠周期数(次)3.5±1.13.7±1.10.351 注:REM为快动眼睡眠;P均>0.05 14例中有3例(21%)第2晚的REM潜伏期延长,1例(7%)第2晚与第1晚的REM潜伏期相同,10例(72%)第2晚的REM潜伏期短于第1晚,表明第2晚与第1晚的REM潜伏期在个体间存在差异。 讨论
早在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第1晚效应”(first-night effect)的概念,即陌生的实验室睡眠环境和各种试验操作对受试者第1晚睡眠的影响,代表了机体对于陌生睡眠环境所带来压力的一种正常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机体对新环境的熟悉而消失,这也是大多数睡眠研究将受试者的第1晚睡眠资料抛弃不用的原因。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报道了正常人的第1晚效应[3],这通常表现为第1晚比第2晚的睡眠潜伏期长、觉醒多、深睡少和REM睡眠时间短等,这一现象代表了受试者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本次研究对象为抑郁症患者,测量结果显示,他们最初两晚在实验室的睡眠差异没有显著性,不仅睡眠参数的绝对值基本没有改变,且睡眠结构也大致相同。这与Mendels等[4]和Kupfer等[5]的报道基本一致,提示抑郁症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中存在适应性睡眠改变的相对缺乏。
目前,虽然对于抑郁症睡眠障碍产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试验依据表明这些睡眠异常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精神科学会成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