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衰竭诊疗中的几项新技术和新方法 |
|
,间断地给予高于常规平均气道压的压力并维持一定的时间(30秒~2分钟),一方面可使更多的萎缩肺泡重新复张,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吸收性肺不张。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肺泡复张的方法可以减少终末气道和肺泡在每一呼吸周期中的反复开闭所导致的肺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损失,并减少继发性的炎性介质的产生,改善氧合和呼吸力学状况。但RM的病理—生理学效应、应用指征及临床实施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给予中等大小的潮气量和合适的PEEP,并充分发挥自主呼吸在改善气体交换方面的优势是目前临床较为合理、可行的ARDS通气策略。三、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1972年,Hill和他的同事报道了长时间体外循环支持使1例ARDS的患者得以恢复,体外灌注技术第一次成功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1976年,Bartlett第一次成功将ECMO应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之后这种床边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开始用于治疗新生儿、儿童、成人的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1989年,在美国成立了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为目前国际该领域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经过多年的努力,ECMO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体生存率已达到65%(如下表所示)。目前ECMO主要用儿科病人,但近年来在成人重症呼吸衰竭领域也获得了较高的生存率(52%)。 ECMO临床应用情况(From Elso international summary,2006 Jan) Total PatientsSurvived ECLSSurvived to DC or TransferNeonatal Respiratory20,25817,273 85%15,48276%Cardiac2,5991,505 58%98438%ECPR223144 65%8839%Pediatric Resporatory3,151 2,021 64%1,75856% Cardiac3,341 1,971 59%1,44943% ECPR421 208 49%16238%Adult Respiratory1,145 697 59%60152%Cardiac597 259 43%18331%ECPR167 73 44%5533% Total31,902 24,133 76%20,76265%ECMO成功的关键在于:①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下述情况需排除:中到重度慢性肺部疾病(非等待移植的病人),终末期病人,恶性肿瘤,全身抗凝禁忌症,进行性加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治疗没有反应的感染性休克,无法控制的代谢性酸中毒或乳酸堆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②严禁的技术操作与并发症的防治。③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ECMO的开展必须有ICU医生、外科医生、灌注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④经济承受能力。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但尚不具备规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ICU技术的提高,国内已具备较大的ECMO市场潜力和发展该项技术的现实要求和可能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生毕业实习整体护理综合考试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肺水肿的影像学表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