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治疗 |
|
染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可出现原有结核感染复发或发生新近感染;卡氏肺囊虫、支原体、衣原体也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三、临床表现
由于免疫功能中、重度低下,感染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1.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2.临床表现不典型,少有局部病灶表现。
3.早期确诊难。
4.感染容易扩散。
5.多为院内感染,耐药率高。
6.多重感染。
7.常用抗生素疗效差。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无任何原因可以解释的发热(>38.3℃),持续2小时以上,仍是感染的主要指征。当然,发热不等于感染,如表1所示,有一些非感染性的因素可以导致发热。在某些情况下,如由于皮质激素的干扰,虽有明确的感染,仍无发热表现。因此,对于免疫低下的病人,必须高度重视发热,同时仔细查体及进行相关检查(见表2),以便确定感染的发生与否,为下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表1. 导致发热的非感染因素
表2. 免疫功能低下并怀疑感染的患者应做的实验室检查
四、预防
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与体征常不相符,但常常进展较快,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患者感染不外乎通过体内原有致病菌的激活或外界获得性感染,因此,感染预防有下面两种途径:①抑制体内原有病原体的激活;②减少患者从周围环境获得感染的可能性。
(一)空气的净化
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需要住层流病房。空气层流技术采用高效过滤器,使空气先经过初效过滤层,再通过鼓风机压过高效过滤器,经上述过滤后, 空气中直径在0.3微米以上的微粒与细菌99.9%以上能被清除。空气中的病毒体积虽小,但它一般附着在尘埃上,因此也可被阻止而不被吸入。与层流技术相匹配的一系列无菌操作同样重要。如工作人员进层流室前应洗手、更换鞋帽、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等,病人口腔、鼻、咽需进行无菌护理等。
(二)胃肠道的消毒除菌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内寄生多种条件致病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胃肠道成为致病菌的重要来源和致病菌入侵途径。胃肠道消毒除菌可分为完全性胃肠消毒和选择性胃肠消毒两种。
1.完全性胃肠消毒除菌:
基本方法是选用胃肠道不吸收的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常用的抗生素组合有: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制霉菌素,其特点是同时杀死厌氧菌和非厌氧菌。
2.选择性胃肠道消毒除菌:
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且动物实验表明肠道厌氧菌群对需氧菌群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胃肠道选择性抑制需氧菌群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群生长,同样能达到降低感染发生率的目的。常选用胃肠能吸收的药物如SMZ/TMP+多粘菌素E+氟康唑。
(三)全身预防性用药
过去曾经认为预防性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是不合理的,但目前已公认,对免疫低下患者在某些场合下预防性全身用药是必要的,尤其是BMT受者。以下是BMT受者的预防性用药,也适用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
1.BMT预处理前,患者体内免疫力尚存在,它与抗菌药物可发生增效作用,此时仅需选用较普通的抗菌药物如第一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抗生素等,口服或静脉用药。对曾患有结核患者,须考虑再次应用抗痨药物。
2.在BMT预处理后及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前,患者白细胞可低达无法记数之水平,极易发生细菌感染,此时可轮番应用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常需静脉用药。一般应用广谱
抗生素。
3.复方新诺明口服应用,不仅有胃肠除菌作用,其常规长期预防性应用可使肺孢子虫病发生率明显下降,对复方新诺明过敏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Pentamidine,同样可获良好疗效。
4.无环鸟苷对预防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有效。BMT 后常规于术后第1月及第3月至第6月预防性口服,能有效预防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肺部感染。
5.制霉菌素、酮康唑、咪康唑对BMT后患者全身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不肯定。
氟康唑100mg~400mg/d预防性应用,能有效降低BMT 后受者全身真菌感染发生率,减少二性霉素B的经验性应用率。但氟康唑仅对白色念珠菌有效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8种常用的抢救药物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保护性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