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初始经验治疗的思考与策略
2006年9月22日至26日,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1600多名呼吸科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专家们就当前国内呼吸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在会议期间举办了题为“中国呼吸道感染初始经验治疗的思考与策略”的学术研讨会,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刘又宁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北京协和医院王辉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康健教授,分别就中国呼吸道感染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数据和特点以及呼吸道感染初始经验治疗的思考与策略等进行了报告(详见第36、37版)。
重视中国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和耐药现状 提高初始经验治疗成功率
北京协和医院 王辉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变化,致使既往临床上常规应用的某些抗生素失去了功效,而新型抗生素的出现则为医生们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下面以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早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厌氧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微生物学研究结果,对我国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初始治疗的成功率,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可靠的理论基础,揭示耐药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应对措施。
一、中国CAP流行病学调查概况
刘又宁、陈民钧教授等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在中国7个城市、12个中心作了CAP病原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CAP致病原的分布中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均占有较高比例,分别达到20.65%和20.98% ,而且混和感染的发生率达11.48%(图1),其中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20.66%),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0.33%)和流感嗜血杆菌(9.18%),然后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图2)。这一结果提示,在我国非典型致病菌的发生比例较高,其中未能找到病原体的比例为46.89%,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图1 2003年-2004年CAP流调常见致病原构成情况(610例)
图2 2003年-2004年中国CAP常见致病菌的流调结果(610例)
何礼贤教授等于2003年10月至2005年3月在中国22个城市、33家医院进行的为期2年的CAP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AP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图3)。该结果与刘又宁教授的流调结果基本一致。
图3 2003年-2005年中国CA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该流调研究中亦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达20.3%,头孢克洛的不敏感率则达到了27.5%。该研究还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头孢克洛同样不敏感。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我国表现以erm基因介导的高耐药为主,因此导致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更高达75.4%。相反,新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表现出稳定的高活性,尤其以莫西沙星敏感率最高(表1)。
表1 69株肺炎链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调查
通过以上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 CAP感染病原体多以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非典型致病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混合感染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上升,对大环内酯类则普遍耐药,而且多属于高度耐药;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在呼吸道耐药菌株中居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