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是十分常见的。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尤为常见。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或是寄生虫感染,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当发生浅表的皮肤细菌感染时,可首选外用抗菌药物。61.擦破皮肤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应如何选择外用药物?
答:有二类药物可供选择。一类是抗菌药物类外用药,常用的有莫匹罗星软膏、诺氟沙星软膏、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另一类是消毒防腐剂,目前常用的有酒精、碘酊、龙胆紫(即紫药水)、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氯己定(即洗必泰)、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可作为创面的清洁、消毒或抗感染用。一般可先以消毒液清洗患处,然后外涂消炎膏。
62.在选择外用抗菌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首先,应该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如多粘菌素、杆菌肽、新霉素、莫匹罗星等。其次,要对症下药: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第三,不要长时间、大面积外用抗菌药物,一是因为药物可以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二则长期、大面积外用可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后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63.外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答:常见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外用药局部有烧灼感、刺痛等。其次是过敏反应,外用后局部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境界清楚的皮肤潮红、有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一旦过敏,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第三,偶尔可因局部外用后吸收而产生全身性药物性皮疹;如果在外用药后全身出现瘙痒性的皮疹,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原因;如果与外用药有关,亦应及时停药。此外,在外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64.皮肤感染,除了外用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其它治疗?
答:对于浅表的、比较局限的皮肤化脓感染,如脓疱病(即黄水疮)、毛囊炎、皮肤外伤后的感染,可仅外用抗菌药物。如果感染比较广泛,如多发脓疱疮、多发毛囊炎,或皮肤感染部位比较深,如疖肿、丹毒,则除了外用药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内服相应的抗菌药物,辅以理疗,如紫外线照射患处等。如果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或者有发热等全身性不适,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65.慢性支气管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答: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患者虽早晚经常有咳嗽、咯痰,但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如痰量增多、黄痰或粘稠、肺部罗音明显、白细胞增高甚至发热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66.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平时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药物?
答:不需要。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在继发感染时,
如痰量增多、黄痰或粘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67.什么叫药品不良反应?
答:药品能治病但也能产生有害的反应,我们常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我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68.什么是药品不良事件?
答: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经确定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国际上给药品不良事件下的定义为: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69.药品不良反应分几型?
答:一般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物药理作用的关系,可分为A型与B型反应。A型不良反应,又称量变型异常。主要因药理作用过强所致。其特点是可预测性,程度轻重与剂量有关,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多与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关。药物影响体内离子平衡和靶器官的敏感性过强也属于此类。B型不良反应,又称质变型异常。主要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在药物毒性研究中也难以发现,一般与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把一些潜伏期长、用药与反应出现时间关系尚不清楚的药品不良反应,如致癌反应,或者药品提高常见病发病率的反应列为C型反应,这种分类方法的应用还不普遍。
70.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分类分为哪些?
答:大体可分为:⑴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