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型性支气管炎 |
|
塑型性支气管炎 作者:曾其毅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或bronchial casts)是儿科急危重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内生性气道内异物造成广泛性支气管堵塞,造成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生命。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严重的呼吸窘迫、咳嗽、胸痛、喘鸣、呼吸困难、全身严重缺氧等症状体征,最终因缺氧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因本病形成的气道内内生性异物为冻胶状,严重时沿支气管广泛充填堵塞,取出时呈支气管树形状,故称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本病发病急骤,治疗难度大,死亡率极高。
发病机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较多见。根据文献病例报告,儿科患者发病年龄以2~12岁多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本病可能继发于哮喘、肺囊性纤维病变(cystic fibrosis),但也可没有前驱病变。1997年Seear等通过文献研究,根据气道内生物的成份,提出将本病分为两型:Ⅰ型(type 1)为炎症型(inflammatory),Ⅱ型(type 2)为非细胞型(acellular)。
Ⅰ型气道腔内生异物光镜下所见的主要成分为黏液蛋白、纤维素和大量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Ⅱ型的内生物主要为黏液蛋白,有少量或完全没有炎症细胞浸润,镜下所见为一片均质伊红染色。从病理组织学检查推测Ⅰ型的发病应与炎症和过敏反应相关。Ⅱ型病变国外文献报道认为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关,特别是Fontan手术后。国外文献报道及专著描述的膜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临床症状和病变过程与本病Ⅰ型十分相似。膜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变同样是气管腔内异物堵塞,病理组织学镜检为支气管黏膜脱落,大量纤维素渗出和脓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未提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二者是否为同一种疾病,尚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1. 呼吸系统一般表现:咳嗽、气促、发绀、胸痛、鼻翼扇动、喘鸣音、咳嗽可咳出香口胶样碎片。
2. 呼吸道梗阻表现:气道异物的表现,如一侧或双侧呼吸音减弱,三凹征,反常呼吸运动(舟式呼吸),可闻扇风样呼吸音。
3. 严重缺氧表现:紫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中脑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导致的器官功能不全,如心衰、胃肠道出血、肾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表现,可急进性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部分病例可有急性肺出血。Seear等总结文献报告9例,死亡5例。笔者目前经治13例,死亡3例。国外其他散发性病例报告死亡率均超过50%,应引起高度重视。
诊 断
本病诊断较困难,常误诊为气道异物、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被先天性心脏病掩盖。Seear等总结的9例中,5例被诊断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3例有哮喘的临床症状,1例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但无哮喘病史。欢迎光临重症医学网,临床可根据以下几点诊断:
1. 有咳嗽、哮喘及急进性呼吸窘迫表现。
2. 呼吸道异物的临床表现,咳嗽时可咳出黏胶状灰色的脓痰样碎片,带有气管插管患儿气道内吸痰可吸出胶冻状条型异物类似痰栓。
3. 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可闻扇风样呼吸音。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第4届呼吸医师论坛集锦 下一个医学论文: 治疗肺动脉高压症的新药伊洛前列素获美国FDA批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