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第4届呼吸医师论坛集锦


第4届呼吸医师论坛集锦

   第4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主题论坛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总结及成果推广会于2005年7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要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呼吸病学亚专业临床进展
   
    感染性疾病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瞿介明教授就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治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CAP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国际上主要的治疗指南。CAP是指在社区环境中罹患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而在住院后(通常限定为入院48h内或在潜伏期内)发病者,目前也倾向将学校、兵营环境中获得的肺炎归于CAP。瞿教授指出,CAP多重感染现象目前有增加趋势,可达15%~38%左右,其中细菌合并非典型病原体、病毒感染比较常见。并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及其在CAP治疗中的地位、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与CAP的一线治疗、口服Ⅲ代头孢菌素与CAP抗菌治疗等热点问题作了探讨。
    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医学密切相关,为此,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黎毅敏教授作了题为“呼吸内科医师在危重病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危重病医学发展概况。在北美,内科重症监护室常规由呼吸内科医师负责,充分体现了现代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呼吸内科医师对危重病学的重视和参与意识不强,并呼吁将危重病学纳入呼吸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必修的培训内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钱桂生教授就ARDS的诊治进展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PEEP通气模式、肺保护通气策略、气管内吹气技术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在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包括内毒素抗体HA1-A、E5和J5、抗细胞因子治疗、杀菌性渗透增加蛋白、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拮抗剂、缓激肽拮抗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间质性肺疾病方面,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教授就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治进展作了专题报告,指出我国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对近年来争论颇多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并介绍了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如基础研究以及早期临床试验发现,干扰素、N-乙酰半胱氨酸、甲苯吡啶酮(Pirfenidone)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并能减缓肺功能的恶化,虽然最终结果还需进一步评价,但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肺血管疾病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教授就近5年来我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研究进展作了专题报告,近年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组,出台了《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召开多次肺栓塞学术会议及肺栓塞进展学习班,开展PTE诊断与抗凝、溶栓治疗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PTE-DVT专业网站(www.vte.com.cn),制定出台了PTE和DVT相关检查操作规程等,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组200余家医院中绝大部分医院诊断的PTE数成3~10倍以上的增长。他同时指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医务界对PTE-DVT的防治意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不规范诊疗问题也是必须迅速加以解决的一项关键性问题。肺小血管炎,是指肺脏为主要受累器官的血管炎,包括WG、CSS和MPA,也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教授详细介绍了WG、CSS、MPA及弥漫性肺泡出血、孤立性免疫阴性肺毛细血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并介绍了ANCA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专题报告
   
    DVT与PTE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近10余年,我国PTE的防治研究发展迅速,虽仍有不均衡之处,但就整体而言,PTE的诊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对DVT的认识还相对滞后,其防治力度也远远不够。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程显声教授作了题为“预防肺血栓栓塞症重在加强深静脉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作者索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主题词索
    第45届抗微生物药物与化疗跨学科大会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