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届感染性疾病国际会议 12th ICID 报道 |
|
04年肺炎链球菌、埃希大肠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或FQ耐药的特点。1994-2002年期间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2004年对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仍高达66.3%和66.4%。在肺炎链球菌中,耐药性主要由mefA和ermB介导。仅有mefA基因的细菌的检出率为47.8%,只有ermB基因的细菌的检出率为31.8%,同时有两种基因的细菌的检出率为5%。从1994年到2004年,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对FQ的耐药率没有增加。该监测研究还通过直接序列分析法测定了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性下降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DNA序列。这些菌株耐药与GyrB、PartC和PartE等的QRDR氨基酸替换有关。
来自同一大学的日本学者Yamaguchi报告了2004年在77家医院收集到的19种18639株细菌对FQ的耐药性。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对FQ的敏感率都非常高。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化脓性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正在不断上升。大多数肠杆菌属细菌仍然对FQ敏感。在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FQ耐药率大约为90%,但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中,FQ耐药率只有5%。凝血酶阴性MRSA的FQ耐药率高于凝血酶阴性MSSA。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源自尿路感染(UTI)者25%~35%和源自呼吸道感染(RTI)者10%~20%对FQ耐药。10年监测期间,源自UTI者的耐药率下降,而源自RTI者的耐药率保持稳定;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FQ)的检出率一直稳定在大约5%。不动杆菌属对FQ高度敏感。奈瑟淋球菌中大约80%对FQ耐药。
左氧氟沙星仍是治疗呼吸道感染最有效药物之一
虽然一些国家报告奈瑟淋球菌对FQ的敏感性下降,但地区差异很大。委内瑞拉学者Rodriguez报告了1996年至2003年期间从尿道炎病人中分离出的120株奈瑟淋球菌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左氧氟沙星0%、环丙沙星50%、青霉素27.3%和四环素87.5%、头孢呋辛12.5%和头孢西丁11.1%。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都敏感。因此,左氧氟沙星在某些地区仍然是淋球菌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
奥地利利兹Elisabethinen医院的 Metz报告了2005年奥地利呼吸道标本的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在从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连续收集到的391株肺炎链球菌中,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只有0.3%,而克拉霉素耐药率高达16.4%,青霉素的中敏率达12.5%(表1)。从1999年到2005年,肺炎链球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从2.9%上升到16.4%,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从5.1%上升到13.8%(耐药+中敏),增加程度均有显著性(P<0.01),但对新FQ的活性仍然非常高。
俄罗斯学者Kozlov也报告了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在俄罗斯25个城市的临床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和FQ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704株细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麦迪霉素和螺旋霉素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对泰利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一直都为零。
综上所述,当前由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都可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
左氧氟沙星大剂量短疗程治疗
新型抗微生素药物的开发速度永远赶不上多种耐药致病菌产生和增殖的速度。因此,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优化现有药物的给药方案,以延缓细菌的耐药,是一种有潜力的解决方法。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浓度依赖性杀菌性FQ,已经有研究者采用了这样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大剂量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策略。其目的是缩短疗程,并因此快速和彻底地清除致病菌,并推迟FQ耐药的发生。
最初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多为500 mg每天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后来在认为需要大剂量治疗的严重感染中,如院内获得性肺炎[经常为最低抑菌浓度(MIC)高的病原菌所致者]和有并发症的皮肤或皮下感染(药物的血管分布受损),对左氧氟沙星的大剂量给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论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氨茶碱中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