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癌痛的治疗进展 |
|
p;、帕米膦酸(pamidronate) 、伊班膦酸(ibandronate) 及奥帕膦酸(olpadronate) ; 第三代结构中具有环状侧链, 如利塞膦酸(risedronate) 、替鲁膦酸(tiludronate) 、英卡膦酸(incadronate) 和唑来膦酸(zoledronate) 。目前最常用于治疗转移性骨痛的双膦酸盐有: 氯膦酸盐、帕米膦酸、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
最近有研究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在达到一定镇痛的同时,具有直接的抗癌特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它也可影响肿瘤细胞在体外的侵袭、粘附、迁移、变性等,因而应用这类药物辅助治疗骨转移正在临床研究中。体外研究表明:氨羟二磷酸二钠(pamidronate)和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对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唑来膦酸抗肿瘤的范围最广、效能也最强,它可促进人类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双磷酸盐最初被用来治疗骨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同时是一种有效的镇痛药,用药后50%的病人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双磷酸盐可诱导乳腺癌和骨髓瘤细胞凋亡,对破骨细胞的活性、破骨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IL-6和MMP-1 (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 ) 的生成发挥抑制作用,因对钙离子亲和力强而集中在骨骼部位发挥作用。第二代双磷酸盐化合物帕米膦酸二钠对骨转移性癌痛的有效性已获得肯定。胫骨癌症痛大鼠模型应用第三代双磷酸盐即唑来膦酸30 mg/kg 皮下注射明显抑制了肿瘤细胞增殖和骨质破坏,破骨细胞数目大量减少,痛行为减轻,骨矿物含量和密度维持正常水平。
4.麻醉性镇痛药
80%以上的癌症病人需要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可待因和吗啡是重要的镇痛药,但可出现其镇痛作用的耐受性和兴奋、嗜睡、便秘、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据估计阿片类药物对五分之一的癌症病人缺乏疗效。
(1)吗啡:癌痛病人治疗中,阿片类药(尤其是吗啡)仍然是与其它药物对照的金标准。吗啡是晚期癌痛最常选用的镇痛药物,其代谢产物吗啡-6-葡糖甘酸(M6G)也是产生镇痛效应。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约25%。吗啡血浆半衰期3小时,健康人M6G的血浆半衰期超过3小时,但在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将明显延长。口服吗啡控释片的作用时间可长达12小时,患者的疼痛得到控制后,其48小时内的吗啡用量趋于稳定,此时可以转换为缓释吗啡剂型。硫酸吗啡24小时控释胶囊(Morphine sulfate extended release capsules)的主要特点是作用持续24小时,每日给药1次即可。
(2)芬太尼:经皮芬太尼贴剂(TTS-Fentanyl)是晚期癌痛治疗的重要药物。芬太尼也属强阿片类药物、µ受体激动剂,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0-100倍。因其分子量小,脂溶性高,对皮肤刺激小,适用于制成缓释透皮贴剂,因此适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经皮芬太尼贴剂皮肤吸收利用率为92-94%,初次用药6-12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12-24小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每隔72小时更换一次贴剂,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芬太尼的释放量与贴剂的药物含量和贴剂的表面积成正比。不良反应与吗啡相类似,如恶心呕吐、便秘等,但比吗啡发生率低。
芬太尼粘膜贴片(Oral transmucosal fentanyl citrate,OTFC)经口腔粘膜用药,起效时间为5~15分钟,作用时间大约为2小时。这是治疗爆发性疼痛的一种新方法。但价格昂贵。
(3)哌替啶:哌替啶不适用于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因其在体内代谢去甲基后产生去甲哌替啶,此代谢物的半衰期是哌替啶的2-3倍,长期使用可导致在体内的蓄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系列
不良反应,如震颤、肌震挛甚至癫痫发作,而且纳洛酮不能拮抗去甲哌替啶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4)美沙酮( methadone):美沙酮在癌症痛中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它是一种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可同时作用于阿片受体以外的NMDA、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受体。中枢NMDA受体在吗啡耐受中起重要作用,美沙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而翻转对吗啡的耐受,而且美沙酮同时激动µ和δ受体,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产生代谢产物的聚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脂联素研究进展及其与康复运动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