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使用杜冷丁的有关问题的分析 |
|
1. 简介 杜冷丁又称哌替啶(pethidine、dolandin)是一种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剂,镇痛效能是吗啡的1/10。所有给药途径均可吸收,口服给药的效力是肌肉注射的1/3-1/2,但口服吸收的变异性较吗啡更大,口服吸收可靠性差,临床基本不作为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哌替啶作用时间较吗啡短,无镇咳作用。哌替啶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哌替啶,具有中枢神经毒作用,其止痛效能为哌替啶的一半,神经毒作用却是哌替啶的两倍,而半衰期又是哌替啶的10倍左右。因此,大剂量重复使用或连续输注必然造成去甲哌替啶积聚,促使出现神经中毒症状,如震颤、抽搐、肌阵挛和癫痫发作。
杜冷丁在临产使用已经多年,许多公众仍认为度冷丁是镇痛作用最强和最有效的止痛药物,所以当疼痛剧烈时,常常有患者或家属请求使用该药物。另外,还有些医务人员在控制癌症病人剧烈疼痛时,也是首先使用度冷丁。因此,目前对于度冷丁的使用仍然存在许多误区。那么,我们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逐步改变对该药物的错误观念,尽量达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下面我们将对度冷丁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哌替啶具有刺激性,一般不能用于皮下注射,反复肌肉注射可在局部形成硬结影响药物的吸收。持续注射用药容易产生耐药和身体依赖,当镇痛效力下降后仍渴望用药。故哌替啶只可用于短时的急性疼痛,对需要长期连续应用的慢性疼痛或癌症疼痛应属禁忌。
2. 用药注意事项
(1) 杜冷丁止痛作用欠佳,治疗急性疼痛一般100-150mg肌肉注射,或50-100mg静脉注射,每2-3小时一次。以镇痛效果评价杜冷丁的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8--1/10,由于哌替啶的有效镇痛时间短,病人容易感到疼痛反复出现,所以癌症疼痛不宜使用杜冷丁。
(2) 哌替啶的用药量是有限度的,由于其特有的副作用,超过200mg每3小时一次的剂量,明显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哌替啶不能作为替代吗啡的药物使用。
(3) 持续使用杜冷丁治疗慢性疼痛会产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因为,度冷丁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止痛作用很弱但毒副作用却增加一倍。而且,在体内半衰期长,约3-18小时才从体内清除1/2。其毒性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惹毒性,可致精神异常、谵妄、震颤、神志不清、惊厥等。
(4) 哌替啶口服用药不可靠,肌肉注射途径吸收不稳定,由于其对局部组织有刺激,反复用药形成硬结,严重影响了药物的有效吸收,因此哌替啶的镇痛效果并不能使病人满意。
(5) 杜冷丁作用时间短,需频繁给药,而代谢产物清除时间长,易造成体内蓄积,加重神经毒性,尤其是肾脏功能不良的患者会减缓药物清除加重其毒性反应。
(6) 哌替啶肌肉注射后,血浆药物浓度波动大,容易造成病人的耐药和身体依赖。
(7) 哌替啶是我国几十年来最为常用的药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病人和家属错误的认为,癌症剧烈疼痛的有效镇痛药物是哌替啶,应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纠正这一错误观念,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8) 哌替啶与单胺氧化酶同时使用时,能引起兴奋﹑谵妄﹑惊厥及呼吸抑制,注意避免同时使用。
(9) 哌替啶过量使用可引起呼吸抑制,可以使用纳洛酮拮抗。
3. 杜冷丁用药结果与归转
去甲哌替啶蓄积 反复注射度冷丁的后果 局部复发(皮下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中毒 组织重度纤维化(肌肉注射)
肌痉挛、震颤 如癫痫发作、抽搐
(图.杜冷丁用药的结果和归转)
因此,度冷[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妊娠高血压并发HELLP综合征9例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非药物疗法对高血脂患者影响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