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雾病合并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 |
|
【关键词】 烟雾病;脑出血;护理;侧脑室引流术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双侧脑底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网状血管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儿童患者(10岁以下多见)主要以频繁发生的短暂性缺血症状常见,颅内出血较罕见;而成年患者常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通常认为病变血管破裂是造成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我科2000年至2007年对13例成年患者的出血性烟雾病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术,辅以颅骨多点钻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约28~56岁,平均年龄35.2岁。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室内出血9例,脑内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病例均经过CT平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后确诊。其中一侧大脑前、中动脉近段(A1,M1)闭塞7例,狭窄5例;单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中动脉近段闭塞伴有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3例;大脑前、中动脉分支稀少11例。术前意识障碍4例,单侧肢体运动障碍3例,混合型失语2例。
1.2 手术方法和预后: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和单侧颞浅动脉脑表面贴敷术,辅以颅骨多点钻孔,意识障碍者术后有3例转醒,1例因脑室再出血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DSA对比检查,示病变侧脑灌注有改善,多处钻孔点有新生血管生成,提示颅内外侧枝循环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减少探视,去除一切不良的刺激,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予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降低颅内压力。
2.1.2 加强心理护理:住院期间针对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特点:焦虑、恐惧、忧郁等,给以病人人文关怀,理解和安慰,使之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昏迷病人向患者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介绍相同病例好转的例子,加强护患沟通,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各项医疗护理措施,为手术准备条件。
2.1.3 药物治疗:遵医嘱及时准确地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抗脑血管痉挛药物如尼莫通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注意防止药物外渗并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等变化。
2.1.4 其他护理同开颅前一般护理:予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剃头、备血、禁食、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术后24h内应严密监视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状态,特别注意由于异常血液动力学压力致使侧枝血管破裂再出血、诱发癫痫或肢体活动障碍[1]。在护理过程中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颅内压监测,同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以及有无颈项疼痛,颈部抵抗感。如出现精神不振、高热、头痛,颈部抵抗感,则考虑颅内感染。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严密监测血电解质、血糖、肌酐的变化及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等,及时预测处理,为血肿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2.2.2 引流管道的护理:做好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极其重要。(1)引流袋要固定于床头,引流袋的高度及引流量多少是判断颅内压高低的重要标志,患者平卧时将引流管末端固定于两外耳道连线上15~20cm[1]。(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护理操作避免提拉引流管,当患者需要搬动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固定好,待患者安置好后再开放引流。烦躁不安者,加强护理或给予镇静剂,避免引流管脱出或患者自行拔除等意[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和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