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
|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正常血脂;阿托伐他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尚无理想措施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国内外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抗炎,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病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75例,均按照WHO1999年推荐的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入选标准:(1)新诊断2型糖尿病,未使用降糖降脂治疗。(2)血脂正常,血脂判断标准采用1997年中华医学会标准[1]。彩超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有一处内中膜厚度(IMT)>1.0mm或局部有斑块形成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排除标准:半年内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应激情况发生,感染,明确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甲减,肝肾功能不全,AST或ALT大于或等于正常3倍以上,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如类固醇激素,红霉素),他汀类药物过敏者。75例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36~66岁,中位数51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B组37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0.25日三次降糖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51021)20mg/d,六个月。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六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如表1。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彩超大动脉IMT检测由专人操作,使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LT_HDI5000型,探头频率7.5HZ。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暴露颈部,头偏向对侧,分别检测双侧颈动脉,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IMT及斑块厚度,IMT不考虑软硬斑块及斑块长度。计算平均IMT=(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颈内动脉IMT)÷3。
1.2.2 清晨空腹采血送检,血糖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TC、TG、LDL_C测定采用氧化酶法。HbA1c用微柱法,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早8:00测在休息状态下坐位右臂的血压3次,取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各指标均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FPG、PPG、TC、TG、LDL_C、HbA1c、IM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治疗后FPG、PPG、TC、LDL_C、HbA1c、IM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IMT、TC、LDL_C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有3例(A组2例,B组1例)恶心,呕吐。便秘2例(A组1例,B组1例),3例用药过程中出现ALT,AST轻度升高(小于正常2倍),继续用药过程中消失。无病例因药物副作用而退出,无过敏,肌痛等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外周动脉硬化,最常见的部位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而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有密切的相关[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浓度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烟雾病合并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