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治疗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
|
【关键词】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具有抗炎、舒张血管等重要的心血管作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中能有效控制血糖,并且可能具有改善内皮损伤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亦可能人为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1 生理条件下胰岛素的心血管作用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糖激素,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物质代谢,并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途径;②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
生理条件下,PI3K途径主要调节胰岛素在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代谢作用,以及舒张血管、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上世纪90年代发现,胰岛素通过NO介导血管舒张,此后提出了该效应与PI3K途径相关,胰岛素通过IRS(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激活PI3K,一方面激活靶细胞形成一氧化氮合酶(eNOS),促进NO生成,另一方面通过FOX01和GSK3调节糖代谢。MAPK途径则通过活化RAS,磷酸化MAPK,激活各种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调节内皮细胞分泌ET_1,VCAM_1,ICAM_1等细胞黏附分子,其中ET_1是血管收缩因子,可与NO相拮抗,共同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的平衡。另外MAPK途径还参与凝血酶、血管紧张素II、PDGF的调节。
目前认为,胰岛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等。内皮细胞通过PI3K途径调节NO生成并作用于VSMC,升高cGMP浓度,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舒张血管。类似的,血小板也可通过PI3K途径调节NO,抑制P2Y信号转导途径,减弱血小板对激动剂如肾上腺素、胶原、高剪切力的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血管中胰岛素还有抗炎的重要作用,例如其PI3K途径可能调控单核/巨噬细胞膜上oxLDL的受体CD36表达,并可增加Bcl_X表达而减少巨噬细胞凋亡,阻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2]。
此外,胰岛素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介导影响心血管功能。早期有研究发现,短暂的高胰岛素血症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增加血浆儿茶酚胺浓度而收缩血管[3]。但是,目前也有研究发现,NO是主要调节中枢交感神经系统的因子之一,提高胰岛素浓度也可通过eNOS及交感神经系统介导提高心率,增加动脉的血流,降低血压[4]。因此,在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下,不同部位的血管可能对胰岛素反应不同。
2 2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常见于2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者,在这些人群中肌肉活检研究发现PI3K途径减弱,而MAPK途径则未受明显影响[5],故PI3K途径抵抗可能为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之一。PI3K与MAPK信号途径保持的平衡破坏,PI3K途径作用减弱使其对心血管保护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胰岛素抵抗而出现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增强MAPK的效应。实验证实,阻断PI3K途径可加强MAPK途径促使ET_1分泌增加收缩血管及VSMC增殖[6],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在胰岛素信号途径细胞实验中,延长胰岛素的刺激,可使细胞系的IRS_2降解增加,而IRS的不正常降解可能参与到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中[7]。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目前观点多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状态,涉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变化、脂毒性、高糖毒性和细胞黏附因子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始动环节,近来研究提示胰岛素抵抗引起内皮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可能是PI3K途径减弱,使NO和ET_1的生成比例失衡,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的功能受损。另一关键是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强。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前提与核心,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强,其分子机制可能为胰岛素抵抗时,NO活性弱,血小板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减低,对血小板P2Y途径抑制减弱,导致血小板聚集的敏感性提高[8]。临床调查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合并[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都可喜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