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
|
;重残(3分)、植物生存(2分)和死亡(1分)被归为“预后不良”。远期疗效按手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ADL分级中的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1分)、部分恢复生活自理(2分)、需人帮助扶拐可走(3分)归为“预后良好”;重残卧床但保持意识(4分)、植物生存(5分)和死亡(6分)归为“预后不良”。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出血量≤50ml的患者预后较好,死率最高的是出血>100ml组,三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例)
2.2 GCS评分对预后的影响:入院GCS评分高者预后较好,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表2 入院GCS评分对预后的影响
2.3 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早期手术预后较好,6h内和6~24h内手术组分别与24h后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6h内手术组与6~24h内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3 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2.4 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患者近期预后指标和远期疗效,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表4 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例)
3 讨论
HICH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HICH引起的脑损害是早期血肿及血肿致中线移位对丘脑,丘脑下部及脑干等重要脑组织部位血管爆发性挤压,撕裂性直接机械性损伤,以及此后血脑屏障破坏,微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血肿自身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及其他炎性反应介质引起血肿周围正常组织水肿,海绵样变性,出血坏死等继发性脑损伤。外科手术消除血肿不仅可以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改善局部缺血,还可以预防血肿自身分解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造成的间接伤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预后[2]。
HICH手术疗效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已有报道[3]。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本文发现,入院时GCS评分高者手术预后好,GCS评分5~8分,9~12分,13~15分的患者近期指标GOS评分和远期疗效ADL评级彼此有显著性差异。患者出血量对手术疗效也密切相关,血肿量越大,死亡率越高,疗效越差,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HICH的手术时机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基础研究证明,脑出血发病20~30min,颅内血肿形成,一般3h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7h后出现脑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h达到中度水肿,24h达到重度水肿[4]。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超早期手术[5],认为HICH临床症状随着脑水肿的加剧而恶化,故应在脑实质受到严重损害前消除血肿,以利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也有学者认为,症状出现4h内手术清除血肿,止血困难,易复发出血,最后影响疗效[6]。本文发现只要控制患者术中和术后血压,维持在160/90mmHg左右,可以减少再出血率。并发现早期手术的患者疗效较好,6h内手术和24h内手术与24h后手术组比较,前两者预后较好,而6h内手术与6~24h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早期手
术可以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恢复“缺血半暗区”正常血流使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笔者主张24h内进行手术治疗。
HICH达到一定的量,占位效应明显时采用外科手段进行干预,已被业界普遍认同,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干预,则众说不一[7]。目前主要有三类手术方式,一是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二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三是微创血肿清除引流术。传统的开颅去骨瓣手术减压充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MP 9及TIMP 1水平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胰岛素治疗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