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腔静脉滤器保护下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复查与追踪  术后观察患肢径线缩小情况,评价病变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1~3 d内密切监测PT、aPTT;术后48 h照腹平片了解滤器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和患肢深静脉的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

    2  结    果

  42例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放置,手术成功率达100%。介入溶血栓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4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介入溶血栓效果

    3  讨    论

    1.3  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意义  DVT的溶血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其发生率约10% [2]。对于肺动脉栓塞,传统的治疗是应用肝素进行全身抗凝,据报道,全身抗凝有3%~20%的病人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抗凝治疗本身也有26%的并发症,其中5%~12%是致命性的 [3]。虽然下腔静脉滤器本身对深静脉血栓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却能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而预防肺动脉栓塞。由于滤器的应用,使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而导致的肺栓塞发生率由60%~70%下降至0.9%~5.0%[4]。尤其是对于一些因自身疾病的原因不能行溶血栓或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近20年来腔静脉滤器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应用。美国每年植入滤器约3~4万个[5]。本组42例DVT病人植入腔静脉滤器后随访期内均无PE发生也支持这一观点。

    3.2  腔静脉滤器植入的适应证  按照Greenfield等[6]所介绍的标准,目前普遍认同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手术适应证为:DVT或PE抗凝治疗有禁忌者;尽管施以足量抗凝药仍出现PE再发者;DVT或PE抗凝治疗过程中因出血并发症需终止抗凝者;其他的下腔静脉阻断手术失败者;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存在大量血栓者;下肢DVT伴有PE的高危人群。,目前尽管对此还存在争论,但近年来预防性使用下腔静脉滤器的比例却逐年增高,主要用于严重肢体创伤、妊娠并DVT或PE,下肢DVT病人在外科取栓或介入溶血栓治疗前。

    3.3  DVT介入治疗的原则  急慢性DVT的普通治疗是静脉内注射肝素和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但肝素和华法林很难防止进一步的血栓形成和降低肺栓塞的可能。文献报道有大约10%的患者在抗凝治疗的10 d内血栓溶解,而有40%的患者尽管增加肝素用量栓塞仍然加重[7]。以笔者的经验,发生在髂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主干的大血栓和急性血栓用全身抗凝治疗很难完全溶解,经3~ 5 d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应选择介入溶血栓治疗。从本组病例来看,主干深静脉(髂、股、锁骨下静脉)的DVT溶血栓疗效明显优于非主干静脉DVT者。这主要是因为病变的静脉内腔越大,血流恢复后流速越快,保持管腔内持续通畅的可能性就越大。选择介入治疗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主干静脉急性DVT患者,经抗凝治疗无效,可选择腔内插管溶血栓、球囊PTA,支架置入仅限于髂静脉病变;②血栓位于静脉瓣处不能采用球囊扩张,静脉瓣损伤后血液返流会加重DVT。③腘静脉水平以下的深静脉栓塞范围较大,抗凝治疗无效时,可选择局部插管或足背静脉置管持续溶血栓;④溶血栓术前应有清晰的深静脉造影,明确阻塞的部位和程度。⑤慢性DVT或范围广泛(涉及整侧肢体全程静脉)者,不主张插管溶血栓治疗。总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的介入治疗使栓塞的血管迅速开通,恢复血流;其肺动脉栓塞和出血的并发症可控制到最低限度的,故本方案是DVT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兰锡纯, 冯卓荣. 心脏血管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5

[2] BARRITT DW, JORDAN SC. Anticoagulant drugs in the&nbs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