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5例疗效观察 |
|
sp;2.2 副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0天除5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外,其余均未发生各种临床事件,未见药物相关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除3例患者腹壁肝素注射部位见少量瘀斑外,均无明显出血。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血小板黏附聚集,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或内膜损伤诱发血管痉挛,可独自存在亦可与血栓形成并存、目前多主张采用抗栓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展[1]。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盐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是通过增加心肌氧供或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的,故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较差,近年来病理开始应用肝素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虽无溶栓作用,但研究发现,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有形血液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的聚集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即无外界干预时,有形成分聚集和溶解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最终后果仍是血栓逐渐形成并增大。应用肝素抗凝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间接加速其溶解过程,从而有可能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因此肝素可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同时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半衰期延长,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少,临床使用很少出血现象。[2]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阻断ADP通道,即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表面ADP受体,从而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疗效大于或等于阿司匹林,且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并发症[3,4],本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片用量均显著减少(P<0.01)。表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大,常易诱发出血及止血困难,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低分子肝素克服这一缺点,低分子肝素在不同适应症所需的剂量下,并不延长出血时间,对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没有明显改变,即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极少会引起腹膜后及颅内出血,部分注射部位瘀点、瘀斑,其诱发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明显降低[5],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本组65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仅疗效好,且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说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高润霖,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9.
[2]徐成斌.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1):5-9.
[3]戴倩,王俊.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7,6,32-35.
[4]赵卓,吴学思.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他丁类药物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54-57.
[5]刘建敏,陈丽.不同剂量肝素及尿激酶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578-57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卒中的关系临床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脑钠肽的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