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5例疗效观察 |
|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近年来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6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6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男43例,女22例。年龄43~71(平均58±12.5)岁,体重45~93(平均72±13.6)kg,其中有高血压病史35例,高血脂病史2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糖尿病13例,吸烟37例。
1.2 纳入和除外标准纳入标准:1.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轻微活动即诱发的初发型心绞痛(1月内);3.静息型心绞痛。上述任何一种心绞痛病人,在入选前12小时内仍有心绞痛发作,或48小时内发作次数≥2次,同时具有以下心电图变化之一:a.至少两个相邻导联的ST段下降≥0.1mv;b.缺血性T波倒置c.ST段抬高;d.存在ST_T伪改善若无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则症状必须典型方可入选。除外标准:1.NYHA心功能≥3级;2.清醒时心率≤60次/分;3.病窦综合症;4.收缩压≤90mmHg;5.对肝素高敏者;6.血小板显著下降,出凝血功能障碍;7.肝肾功能障碍;8.易于出血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器官损伤;9.出血性脑卒中。
1.3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如吸氧、FDP、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片口服)加用低分子肝素(速碧宁)0.4ml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10天,同时给予氯吡格雷片75ng/d(安万特赛诺非公司生产),疗程5~7天。如病情较重,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硝酸盐类药物缓解症状。
1.4 观察指标:1.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显效:一周内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85%;有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85~50%;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50%;恶化: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均差于用药前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2.心电图: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_T改变≥50%;无效:ST_T改变≤50%;加重:ST_T改变增加或(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3.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及两者乘积;4.胸痛持续时间;5.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6.随访60天各种临床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死亡)的发生,治疗期间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
1.5 统计分析:应用SAS软件系统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情况:心绞痛治疗后显效4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0.76%,心电图显示,显效4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0.0%,说明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的心肌缺血,其中用药一周后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由6.8±3.2减少至2.5±1.3,发作持续时间由17.2±4.5分/次减少到8.2±2.9分/次,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未见心电图及24小时缺血总负荷较用药前恶化或加重。另外有17例患者因持续微泵硝酸甘油60小时不能缓解而改为肝素联合氯吡格雷片后心绞痛明显缓解,还有25例患者逐渐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以至最后完全停用。见表1、2。 表1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表2 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变化(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从上表中可见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等有显著差异(P<0.05),凝血功能等无显著差异(P>0.05)。
&nb[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卒中的关系临床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脑钠肽的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