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质量控制在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中的作用 |
|
【摘要】 目的 探讨质量控制在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和流程,建立质量控制队伍,对质控员和社区医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业务培训。采用网上抽查、电话问询、表格核对和现场督导等方式,对基线调查和随访阶段的血压、人体形态测量、表格填写、数据网络输入等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试点社区责任医生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调查表格填写的完整率、正确率和真实性显著上升,血压正确测量率由40.83%上升到90.10%,尾数偏爱现象明显减少,2周内体检和随访结果网络输入率上升至90%以上,随访率由35.21%提高到80.31%,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接收率75.23%,高血压病人的规律服药率由45.32%上升至76.32%,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由26.52提高到95.32%,治疗率由29.14提高到80.62%,控制率由10.31%提高到61.12%,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成绩显著。结论 质量控制是提升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质量控制;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社区综合干预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提升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的整体水平,我们在绍兴市高血压社区以质量控制为重要措施,努力避免或减少信息收集过程中的误差,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了试点信息的分析与利用程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施范围和管理时间:2007年以来对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试点——绍兴市马山、斗门镇、诸暨市同山、山下湖镇开展综合干预质量管理工作,辖区总人口125589人,应管理人口111557人,已管理人口90948人。建立质量控制队伍。根据《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要求,制定绍兴市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病综合防制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管理流程,成立社区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和质控队伍,设立质控员和信息员,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实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制定培训计划,采用分级、分阶段的业务培训。市、县、社区质量管理人员每年参加省举办的质量控制业务培训;市每年对试点社区质控员、信息员进行强化培训;试点社区每年举办2次以上社区责任医生业务培训班,由市及社区质控员对社区责任医生进行业务培训。
1.2 不同阶段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内容:采用网上抽查、电话问询、表格核对和现场督导等方式开展质量控制,进行质控结果登记和缺陷项目的跟踪。每月质控结果反馈社区分管领导,每月召开社区责任医生例会,进行结果通报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1.2.1 基线调查阶段:质控员每天在调查现场,对血压、人体形态测量、危险因素问询方式和表格填写、数据的网络输入等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每天抽查20人以上,做好登记和统计分析。
1.2.2 随访阶段:质控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区责任医生在随访过程中血压测量的方法、表格填写完整性、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发放、心血管急性事件的报告和按时随访率、高血压病人的规律服药率等进行质量控制,每月抽查20人份以上。
实行按月检查、每季督导、结果通报、目标考核,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2 结果
2.1 有效提高了项目工作的质量。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后,基线调查质量控制情况见表1。社区责任医生随访阶段对管理对象的随访质量情况,见表2。表1 基线调查质量控制前后监测指标变化统计
2.2 有效提升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有效保障了项目工作的质量,规范了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的随访管理,有效控制了我市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降低了危险因素发生率,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由26.52%提高到95.32%,治疗率由29.14提高到8[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替米沙坦治疗超重 肥胖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卒中的关系临床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