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 |
|
sp;讨 论
凝血抗凝、纤溶是人体重要生理平衡机制,其间有非常复杂的联系,人体发生疾病可引起连锁的病理反应,因此对上述生理功能的全面了解在疾病的诊断、发生、发展、治疗监测,预后评价上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 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多由凝血异常所致,多因感染、损伤、肿瘤细胞侵袭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启动,进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反应。aPTT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参入内源凝血任一因子或抑制物的异常往往会引起该实验时间延长或缩短,FⅧ是内源途径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有较明显的改变。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均以FⅧ水平明显缺乏或降低为特征。DIC病例往往表现为消耗性凝血病,在疾病的早、中期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明显改变。本资料显示,DIC组病例表现有诸多凝血指标的明显异常如FⅧ、aPTT、Fbg的异常,疑似DIC组也表现有同样的异常,且有明显程度上的差别如FⅧ、aPTT、Fbg,同时在DIC、高凝状态组有FⅧ水平增高(9.0%、6.0%),主要是因为凝血酶活化了FⅧ所致。在血友病组可见其异常表现是FⅧ严重减低,aPTT明显延长,PT均正常(资料未显示),这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3.2 抗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AT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除有抗FⅡa和FXa作用外,对FⅨa、FⅪa、FⅫa等都有抑制作用;AT占血浆中抗凝活性的70%以上,其主要合成部位在肝脏,内皮细胞亦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呈获得性减少[4]。在生理条件下,AT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并使凝血因子Ⅱa、Ⅶ、Ⅳa、Ⅴa灭活。在病理条件下,血浆AT的缺乏可导致血栓的形成,有学者报道[5],AT在早期DIC的阳性率为93.8%,而在DIC中晚期,因凝血酶生成障碍,使其消耗减少,阳性率有所下降。本资料显示DIC、疑似DIC、高凝状态AT:A减低的阳性率分别是52.2%、55.0%、11.8%,DIC、高凝状态组各有3例增高(13.0%和17.6%),提示在疑似DIC病例AT:A降低似更明显。
3.3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的意义 病理性纤溶多发生在凝血激活以后,激活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可经多种途径激活血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溶解纤维蛋白,这也是人体的重要保护机制。DD是纤维蛋白形成后溶解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证据,3P实验是检测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的一项特异性指标。本研究显示,DIC、疑似DIC、高凝状态、疑似DIC组DD阳性率分别为87.0%、35.0%、15.0%,表明3组纤溶活性在程度上有明显差异。DIC组多进入纤溶亢进期,高凝状态组表现为高凝、高纤溶状态,疑似DIC组则处在相对平衡状态;Fbg是凝血反应的中心蛋白,其增高是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DIC病例以减低表现为主,其原因一是凝血消耗,二是由于纤溶酶对Fbg的水解;高凝状态Fbg明显增高,血友病患者也常增高(27.0%),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凝血活酶生成减少Fbg消耗减低所致。
3.4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人体生理功能是一完整的平衡状态,其改变牵一发动全身,凝血激活可同时激活抗凝和纤溶,DIC病程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典型的表现。本资料显示,DIC病例在凝血、抗凝、纤溶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异常改变,多数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疑似DIC组则主要表现为凝血抗凝因子的降低,如AT:A、FⅧ、Fbg减低。高凝倾向组主要表现为Fbg增高,纤维单体复合物增多,纤溶活性增强(表2)。血友病则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的缺损,而且以缺乏FⅧ的血友病甲为主(10/11)。综上所述,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仅单一功能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实验数据,在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君君,陈方平,颜家运,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2):8284.
[2] 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28673.
[3] 王鸿利,王学锋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5例股静脉穿刺后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筛查G6PD时标本递送方式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