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 |
|
【摘要】 目的 探讨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用反应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代表性指标如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活性(AT:A)、D二聚体(DD)等,对不同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 DIC、疑似DIC组、高凝倾向组AT:A、DD等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同时DIC组、疑似DIC组FⅧ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各疾病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异常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联合检测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改变,对于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溶解;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目前国内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常规检测多注重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进行综合性检测以全面了解受检者的状况尚显不足。为此,本文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检测指标,对健康正常人、部分临床病例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以求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实验室资料。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正常人68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8~77岁,中位年龄45.8岁,清晨空腹采血,检测前均未服用与凝血、抗凝、纤溶有关的药物。受检病例均为汉口协和医院2005~2006年住院或门诊患者,共71例,年龄1~82岁,中位年龄36.5岁。资料分为对照组(健康正常人)6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23例,所有病例DIC诊断符合2000年制定的标准[1];疑似DIC组20例为联合检测异常指标≤3项者,高凝倾向组17例为纤维蛋白原(Fbg)增高,联合检测异常指标≤2项者;血友病组为甲型10例,乙型1例,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2]。
1.2 检测方法
1.2.1 一期法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测定(发色底物法),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验(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Fbg),D二聚体(DD)定量[3]。试剂由DADEBEHRING公司提供,实验步骤参照说明书。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应用1%鱼精蛋白注射液,由上海第一药业生化有限公司提供。
1.2.2 仪器 日产CA7000全自动血凝仪,Eppendorf 581 0R低温离心机。
1.2.3 标本处理 全血与109 mmol/L枸橼酸钠9∶1比例抗凝,1 h内3 500 r/min离心6 min,取上层乏血小板血浆(PPP),3 h内测定或-20℃保存不超过1周。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se 2003l软件t检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 果
2.1 应用上述实验指标检测各受检组结果 见表1。 表1 各受检组结果及比较表示高凝组与疑似DIC组、DIC组比较P<0.05.▲▲P<0.001
由表1可见FⅧ、AT:A、Fbg、DD,在DIC、疑DIC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疾病组间DD差异有显著意义;高凝组FⅧ、AT:A、Fbg、DD均较正常组增高;血友病组FⅧ、aPTT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2.2 各受检组异常率比较,见表2。 表2 各受检组异常率比较
3&nb[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5例股静脉穿刺后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筛查G6PD时标本递送方式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