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 |
|
心律失常、心脏死亡和各种原因的死亡发生[3]。八十年代初动 物实验研究发现,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另一指标压力反射敏感性(BRS)能提示心肌梗塞预 后[4],这在一些临床报道中得到验证[5],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甚少。我们观察了心肌 梗塞患者的BRS,分析与临床和HRV的关系,及预测心脏猝死的意义。
资料和方法
1.观察对象:1994年3月~1995年10月住院AMI患者,年龄33~69(均58)岁,31例。 按1978年WHO的AMI诊断标准,无高血压病、脑、肺、糖尿病及其它代谢内分泌疾病, 超声射血分数≥40%,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强心药、血管活性药或已停用5个半衰 期以上。AMI发病3周测定压力反射敏感性。观察终点为心脏死亡。随访4~30(平均16) 个月,随诊率100%。正常对照组17例,年龄40~70(均54)岁,体检和亚极量平板运动 心电图均正常。
2.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方法:卧床休息、缓慢静滴半小时。袖管法测定肱动脉收缩 压。先测定用药前的基础血压,连续测压三次,取均值。心电图连续记录10个心动周期, 平均后得“升压前基础R-R间期”。脉冲式静脉注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上海天丰制药厂 生产)0.1mg,连续测压,取最高值。监测心电图,血压升至峰值时连续记录最长的10个 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后得“升压后最长R-R间期”。如用药后最高血压未能超过基础血压 20~30mmHg,则休息10分钟,待血压恢复后再静注0.15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稀释液,可 一次静注0.25~0.30mg。重复4次,取均数,即为检查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检查中发 生胸闷、胸痛等不适或心电图缺血加重时应立即终止,本组病例均未发生。
BRS(ms/mmHg)=(升压后最长R-R间期-升压前基础R-R间期)/(最高血压-基础血压)。
3.HRV测定方法和指标:详见文献[6]。时域指标16项,频域指标6项。
4.临床指标:AMI发病初3天取最高的血清磷酸激酶值。二维超声射血分数为用改良 Simpson法测定。超声、压力反射敏感性和HRV三项检查在连续二天内进行,其间无心绞 痛和心功能变化。
5.统计方法:统计结果为均数±标准差。美国SAS公司统计软件包,T检验,相关分析。 双侧检验P≤0.05有统计差异。
结 果
一、压力反射敏感性与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情况
随访中,2例死亡,症状急性加剧至死亡的时间均不超过一小时,为猝死。随访中无 再梗塞发生。
31例心肌梗塞3周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分布范围在1.9~6.4(4.2±1.5)ms/mmHg,17例 正常对照组的分布范围为2~21(10.7±7.2)ms/mmHg,心肌梗塞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若以压力反射敏感性<2.5ms/mmHg作为高危因子界线,心肌梗塞组4例(13%),而对照 组有1例(6%),前者4例中,2例在随诊中猝死,其阈值分别为1.9和2.1ms/mmHg。压力反射 敏感性<2.5ms/mmHg,预测心肌梗塞猝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0%。
压力反射敏感性与血清磷酸激酶峰值、射血分数无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无相关。
二、压力反射敏感性与HRV的关系
心肌梗塞组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压力反射敏感性与各 项HRV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
讨 论
心肌梗塞后3周,压力反射敏感性明显下降,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平均值小2标准差,特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肌钙蛋白T检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