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

心律失常、心脏死亡和各种原因的死亡发生[3]。八十年代初动
物实验研究发现,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另一指标压力反射敏感性(BRS)能提示心肌梗塞预
后[4],这在一些临床报道中得到验证[5],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甚少。我们观察了心肌
梗塞患者的BRS,分析与临床和HRV的关系,及预测心脏猝死的意义。


资料和方法

1.观察对象:1994年3月~1995年10月住院AMI患者,年龄33~69(均58)岁,31例。
按1978年WHO的AMI诊断标准,无高血压病、脑、肺、糖尿病及其它代谢内分泌疾病,
超声射血分数≥40%,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强心药、血管活性药或已停用5个半衰
期以上。AMI发病3周测定压力反射敏感性。观察终点为心脏死亡。随访4~30(平均16)
个月,随诊率100%。正常对照组17例,年龄40~70(均54)岁,体检和亚极量平板运动
心电图均正常。

2.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方法:卧床休息、缓慢静滴半小时。袖管法测定肱动脉收缩
压。先测定用药前的基础血压,连续测压三次,取均值。心电图连续记录10个心动周期,
平均后得“升压前基础R-R间期”。脉冲式静脉注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上海天丰制药厂
生产)0.1mg,连续测压,取最高值。监测心电图,血压升至峰值时连续记录最长的10个
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后得“升压后最长R-R间期”。如用药后最高血压未能超过基础血压
20~30mmHg,则休息10分钟,待血压恢复后再静注0.15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稀释液,可
一次静注0.25~0.30mg。重复4次,取均数,即为检查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检查中发
生胸闷、胸痛等不适或心电图缺血加重时应立即终止,本组病例均未发生。

BRS(ms/mmHg)=(升压后最长R-R间期-升压前基础R-R间期)/(最高血压-基础血压)。

3.HRV测定方法和指标:详见文献[6]。时域指标16项,频域指标6项。

4.临床指标:AMI发病初3天取最高的血清磷酸激酶值。二维超声射血分数为用改良
Simpson法测定。超声、压力反射敏感性和HRV三项检查在连续二天内进行,其间无心绞
痛和心功能变化。

5.统计方法:统计结果为均数±标准差。美国SAS公司统计软件包,T检验,相关分析。
双侧检验P≤0.05有统计差异。


结 果

一、压力反射敏感性与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情况

随访中,2例死亡,症状急性加剧至死亡的时间均不超过一小时,为猝死。随访中无
再梗塞发生。

31例心肌梗塞3周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分布范围在1.9~6.4(4.2±1.5)ms/mmHg,17例
正常对照组的分布范围为2~21(10.7±7.2)ms/mmHg,心肌梗塞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若以压力反射敏感性<2.5ms/mmHg作为高危因子界线,心肌梗塞组4例(13%),而对照
组有1例(6%),前者4例中,2例在随诊中猝死,其阈值分别为1.9和2.1ms/mmHg。压力反射
敏感性<2.5ms/mmHg,预测心肌梗塞猝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0%。

压力反射敏感性与血清磷酸激酶峰值、射血分数无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无相关。

二、压力反射敏感性与HRV的关系

心肌梗塞组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压力反射敏感性与各
项HRV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


讨 论

心肌梗塞后3周,压力反射敏感性明显下降,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平均值小2标准差,特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急性肠脂垂炎七例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诊治体会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神香苏合丸对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