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交界性两联律形式显示的等频 双重性交界区并行心律 |
|
李静 方炳森
交界区双重性并行心律(JDPSR)已有报告[1~3],以交界性两联律形式显 示的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
患者女性,74岁,1996年9月11日因心悸、气促来院门诊,临床拟诊为冠 心病。附图为当日记录的Ⅱ导联。上条(Ⅱa)R1-10构成交界性两联律。窦性搏 动P-P0.68~0.82s(88~73次/分),属窦性心律不齐;JA之间有最大公分母平均 值1.285±0.055s(平均47次/分),变异系数±4.28%,可判为交界区A组并行心律 (JPSRA);JB之间有最大公分母平均值1.25±0.02s(平均48次/分),变异系数±1.6%, 并出现室性融合波及房性融合波,可判为交界区B组并行心律(JPS-RB)。
附图 心电图Ⅱ导联(Ⅱa-c)连续记录。除窦性搏动外,显示两种不同QRS-T及R-P: (1)窦P:按序出现,Ⅱa为P10-12;Ⅱb为P1-6、11-15;Ⅱc为P1-6、9-14,除室性融合 波(Ⅱb R5)外,P-R 0 .14s,下传QRS呈Rs型。(2)JA:Ⅱa为R1、3、5、7、9、15、17, Ⅱb为 R8、10,Ⅱc为R8,QRS呈Rs型(类同窦性搏动),宽0.06s,R波高0.7mV,R-P0.12s, T稍高,QT0.32s。其联律间期0.70~0.80s。(3)JB:有Ⅱa偶数QRS,Ⅱb为R2、7、9、11、13, Ⅱc为R2、5、7、9、11、14、16,QRS呈qRs型,宽0.08s,R波高0.9mV,R-P0.16s,T波稍低, QT(U)长达0.56s。其联律间期0.36~0.60s。另可见窦-交室性融合波(Ⅱb R5)以及JB逆传心 房同窦P形成的房性融合波(Ⅱb P7、Ⅱc P15)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等频及双重性交界性并行心律。
讨论 本例窦率73~88次/分,远较JPSRA(47次/分)、JPSRB(48次/分)频 率为快,何以未能控制心室,且在Ⅱa呈现由JPSRA、JPSRB交替控制的两联律? 说明JA、JB起搏点均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经测算,两者均符合JPSR。某段时 间内,由等频关系呈现为两联律。此种长、短交替的R-R序列酷似交界性心律 伴3∶2传出阻滞,其R-P-(注:P-为逆传P波)的变动似可由前向文氏型传导说 明。因JA、JB各有自身特征:JA呈Rs型,T波稍高,QT较短,类同于窦性者; 而JB呈qRs型,R波较高而T波低平,QT(U)延长。JB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系源于 交界区偏心部位沿纵行分离的交界区通道下传所致。这种差传在判定传递关系 上有其独特的价值[4],对于认定其不同于JA也有其特殊意义,为判定交界区 双灶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两者R-P-不同,也佐证其不同起源。
JA、JB各有自身独特序列,联律间期各有不等(互差均达0.10s以上),存在 有最大公分母平均值,变异系数在±5%以内,完全符合现行并行心律诊断标准, 可判为JDPSR。
近年有人认为,现行诊断标准存在一些问题[5]并提出重新修订的三条定量 标准[6]。本例仅JA的联律间期互差为0.10s(建议标准为≥0.11s),其余均可符 合其建议[6]。
JA、JB两者频率相近,各为47、48次/分,应属等频状态,如无JB呈差传外形,殊 难判定两者为不同起源。JA、JB虽同属交界性,却不能互相侵入,发生节律重整:如 Ⅱb R8-R9和Ⅱc R9-R10互差达0.10s,说明JA未对JB发生影响。Ⅱb R7-R8和Ⅱb R9-R10、 Ⅱc R7-R8相比互差也达0.10s,说明JB也未对JA发生节律重整。JA、JB各自具有保护性 传入阻滞,强烈支持为双灶性JPSR。
只有当JA、JB出现传出阻滞(这在并行心律中很常见)时,窦性活动始可显示,表 现为窦性夺获下传,进而呈现JPSR特征。如无传出阻滞,即表现如Ⅱa所示的两联律。
作者单位: 543000 广西 梧[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冠状动脉造影对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诊断价值的探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