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及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疗效比较 |
|
16.7) 11/18(61.1) 12/18(66.7) 3年 2/16(12.5) 10/16(62.5) 11/16(68.7) D组:治疗结束时 1/50(2.0) 6/50(12.0) 6/50(12.0) 治疗后1年 0/50(0.0) 5/50(10.0) 4/50(8.0) 2年 1/50(2.0) 5/50(10.0) 5/50(10.0) 3年 1/45(2.2) 5/45(11.1) 5/45(11.1) 4年 1/40(2.5) 4/40(10.0) 4/40(10.0)
长期观察四组间肝功能(ALT、SB、A/G)显示,C组远期正常率为56.3%,B组为42%,A组和D组分别为16.7%和11.1%。C、B组与A、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 二、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 本资料提示临床类型和疾病活动次数对疗效有较大影响,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疾病初次活动即用干扰素或联合治疗者,效果显著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或反复发作者(P<0.05)。 三、不良反应 B、C组均有不同程度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一周左右的中等发热伴乏力,头昏和关节酸等。部分(B组55%,C组65%)有ALT反跳及血白细胞下降,均未作特殊处理。C组使用病毒唑期间未出现溶血等毒副作用。A组极少有低热。治疗组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尿常规,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
讨论
HB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各异,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使病情稳定,减少复发,部分阻断肝纤维化及恶变。我们的观察表明,CHB HBV复制标志自然转阴率为10%左右,与文献报道[1]一致。治疗后转阴率从20%到68%不等,rIFNα-2b疗效确切,长期HBV复制转阴和肝功能复常达40%以上,显著优于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病毒唑是一种非干扰素诱导的核苷酸类似物,具有广谱抗RNA和DNA病毒的作用,主要干扰病毒mRNA的合成,不能直接抑制HBV DNA活性,但对HBV DNA作用强[2,3]。目前病毒唑主要被用于联合治疗,尤其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4]。我们的研究提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CHB疗效较好,HBV复制标志转阴率及肝功能长期稳定率有所提高,但由于病例数尚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故需继续观察。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较多,CAH患者疗效显著高于CPH患者。其机制为CAH患者肝细胞表面病毒抗原和HLA表达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激活状态。IFN既能加强上述作用,又可诱导抗病毒蛋白的产生而起到直接抗病毒作用。如进一步作HBV DNA定量测定,周围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检测及病理随访研究将能更客观地评价IFN的疗效。 rIFNα-2b、病毒唑及其联合冶疗均较安全,我们的治疗观察中,未见严重毒副作用。
作者单位:213001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何念海,顾长海,胡大荣,等.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访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1996,4:33-36. 2 杨少奇,综述.王豪,陶其敏审校.核苷类似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28-3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性肺炎45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