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及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疗效比较 |
|
吴国祥 朱科专 何杰 白敬羽
我们自1990年起用不同剂量自然干扰素和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30例,对疗程6个月以上,随访资料完整的100例进行总结,并以同期未用干扰素治疗的50例CHB作为对照,旨在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CHB的长期疗效,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100例治疗组和50例对照组均为我院1990~1994年收治的CHB患者,男110例,女40例;年龄15~60岁;病程8~60个月,平均(25.0±10.8)个月。ALT 80~640IU/L,有黄疸者52例,SB平均(43.0±19.5)μmol/L。临床诊断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5例作肝穿活检,病理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 二、分组及治疗方法 分为A组(人血白细胞自然干扰素组,nIFNα,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B组(重组干扰素组,rIFNα-2b,美国仙灵葆雅公司产品);C组(rIFNα-2b与病毒唑联合治疗组)和D组(对照组)。各组一般资料、临床分型均具可比性。 A组:用nIFNα 1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1次,2周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B组:以rIFNα-2b 3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1次,2周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病毒唑600~800毫克(体重<50kg者用600mg,>50kg者用800mg)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3~4个月;D组:不用抗病毒及免疫增强剂,以山豆根注射液为主。各组基础治疗相同。 三、观察内容与随访 住院期间,每2周常规检查肝功能,血象及肾功能,每1~2个月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ELISA法)和HBV DNA(PCR法),常规作B超、心电图检查。随访期间不用任何抗病毒及免疫制剂,以多种维生素等常规治疗,每3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及病毒标志等。随访6个月以上。 四、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HBeAg和HBV DNA均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HBeAg或HBV DNA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效:HBeAg和HBV DNA无变化,肝功能无好转。
结果
一、治疗后HBVM变化及远期疗效 四种治疗方案对HBsAg、HBeAg和HBV DNA的影响见表1,B、C两组HBeAg和HBV 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D组(P<0.01)和A组(P<0.05)。D组提示HBeAg和HBV DNA的自然转阴率为10%。A组与D组相比病毒复制标志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比较,近期病毒复制标志转阴率相等,随访3年后,C组转阴率稍高于B组(分别为62.5%对48.9%和68.7%对50%),但差异无显著性。各组HBsAg转阴率均较低,组间无差异。
表1 治疗后HBVM的变化
组 别 HBsAg转阴(%) HBeAg转阴(%) HBV DNA转阴(%) A组:治疗结束时 2/20(10.0) 6/20(30.0) 6/20(30.0) 治疗后1年 0/20(0.0) 5/20(25.0) 5/20(25.0) 2年 1/20(5.0) 5/20(25.0) 4/20(20.0) 3年 1/18(5.6) 4/18(22.2) 4/18(22.2) 4年 1/16(6.3) 4/16(25.0) 3/16(18.8) B组:治疗结束时 7/60(11.7) 35/60(58.3) 38/60(63.33) 治疗后1年 5/60(8.3) 31/60(51.7) 30/60(50.0) 2年 5/57(8.7) 32/57(46.1) 31/57(54.4) 3年 4/50(8.0) 24/50(48.0) 25/50(50.0) 4年 4/45(8.9) 22/45(48.9) 21/45(46.7) C组:治疗结束时 3/20(15.0) 11/20(55.0) 12/20(60.0) 治疗后1年 2/20(10.0) 12/20(60.0) 13/20(65.0) 2年 3/18([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性肺炎45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