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B超诊断与肝活检病理对照 |
|
郭秀珍
为了探讨B超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对36例慢乙肝患者的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资料与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 36例均为我院1992年至1995年住院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男30例,女6例;年龄18~60岁,平均33.5岁。乙肝病史均大于6个月,血清ALT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及血清乙肝标志(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 二、检测方法 使用ALOKA-SSD256型及HP-2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受检者进行肝、脾、胆囊检查。 B超诊断标准:根据肝脏大小、回声情况、肝内血管情况、脾脏及胆囊情况制定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B超诊断标准
项 目 慢迁肝 慢活肝 肝硬化 肝脏大小形态 正常 轻度或中度增大边缘钝化 肝脏增大被膜锯齿状 肝实质回声 略增强光点略大 弥漫性线状缯强 粗糙紊乱微小结节状 肝静脉门静脉 管径正常 管径增增宽分枝回声增强 回声减低门脉分枝增粗 脾脏 无肿大 略肿大 肿大脾静脉增宽直径>8cm 胆囊 壁稍增厚 充盈不良壁增厚毛糙 壁增厚>3mm呈双边征
36例患者均经皮肝脏穿刺,取肝组织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以普通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 病理诊断标准:根据炎症、坏死程度及肝纤化程度不同,参照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分为慢迁肝、慢活肝及肝硬化。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36例乙肝患者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见表2。
表2 36例慢乙肝B超诊断 与病理诊断比较
组别 B超诊断 病理诊断 慢迁肝 30(83.3) 6(16.7) 慢活肝 6(16.7) 18(50.0) 肝硬化 0 12(33.3)
注:χ2=34 P<0.01
从表2可以看出,B超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讨论
B超检查无创伤、可重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各种疾病。有的学者制定了对弥漫性肝病诊断方法[2,3]。但目前的B超仪器的检查方法仍不能代替病理检查慢乙肝的定性诊断。本组36例慢乙肝B超检查,诊断为慢迁肝30例(83.3%)、慢活肝6例(16.7%),无肝硬化;而病理检查诊断为慢迁肝6例(16.7%)、慢活肝18例(50.0%)、肝硬化12例(33.3%),两者差别较明显。其原因是慢迁肝及慢活肝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并在早期即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但超声图像缺乏特异性表现,慢性肝炎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声检查才有特异性改变,才有较高诊断价值。另外仪器性能的优劣,检查者技术水平高低,也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本组检查结果比较说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B超仪器及检查方法对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定性诊断方面,准确率较低。为了提高B超诊断的准确性,国内外学者正在进一步探讨新的检查方法,如肝脏压缩幅度、肝静脉血流频谱及参数等[4-6],使用分辨率优良的B超仪器,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目前对慢性肝病的定性诊断,结合病理学检查仍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266033 青岛市传染病医院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1:56-57.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89. 3 陈仁彬.实用超声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2. 4 孙英,周永昌.肝硬度超声测定的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3:39-41. 5 阮力,李和平,孙芸.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肝中静脉血流频谱及参数对肝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10-12. 6 Arda K, Ofelli M, Calikoglu U, et al. Hepatic vein doppler waveform cha[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右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性肺炎45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