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E患者血清sICAM |
|
张开明 郭志杰 尹兴平 尹国华
我们采用夹心ELISA法对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部分病例皮损ICAM-1表达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SLE患者共48例,取自1994年8月—1997年5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部分病例由我院内科及外院提供,女33例,男15例。诊断标准以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其中活动期27例,稳定期21例,活动期判断标准参照Valentijn法〔1〕,采用临床症状评分,<10分者为静止期,>11分者为活动期。正常对照组51名。 1.2 方法:试剂:sICAM-1试剂盒为比利时Medgenix产品,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及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试剂盒均为Zymed产品,购自北京中山试剂公司。 血清sICAM-1测定:静脉抽血2 ml,分离血清,置于-40 ℃备用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2〕,最后置芬兰Labsystems全自动酶标仪450 nm及650 nm(双波长法)处测各孔吸光度A值,用标准品浓度及A值绘制标准曲线,从中求得sICAM-1含量。 皮损免疫组化:共做9例,取皮损及正常皮肤,正常对照组8例为手术科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SP免疫组化法,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3%H2O2室温孵育5分钟,冲洗后PBS浸泡5分钟,10%正常山羊血清封闭10分钟,吸去血清,滴加ICAM-1一抗(每次均设阴性对照),40 ℃过夜,PBS冲片3次,滴加1%BSA-PBS1∶300稀释的二抗,37 ℃孵育30分钟,PBS冲洗3次,37 ℃DAB显色15~30分钟,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片,置显微镜下观察,阳性时在标记处可见棕色颗粒沉积。 常规检查项目:血沉、补体、IgG、IgA、IgM及ANA、抗dsDNA抗体、ENA多肽抗体谱、LBT等。 1.3 统计学处理:将sICAM-1复孔均值及常规检测项目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双侧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SLE患者血清sICAM-1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测定(±s)
组别 n sICAM-1 与对照组比较 t P值 SLE组 48 357.6±125.4 3.4 <0.001 活动期 27 496.4±148.3 4.7 <0.001 稳定期 21 218.6±75.3 2.1 <0.05 对照组 51 182.1±47.8 注:活动期与稳定期比较t=4.0,P<0.001 2.2 血清sICAM-1与ANA、抗dsDNA抗体、ESR、补体及Ig相关分析结果见第48页表2。 表2 血清sICAM-1水平与ANA、抗dsDNA抗体、血沉及补体等相关分析结果
ANA 抗dsDNA抗体 ESR C3 CH50 IgG IgA IgM r 0.462 0.518 0.476 0.124 0.146 0.263 0.218 0.268 P <0.05 <0.02 <0.05 >0.5 >0.5 >0.2 >0.2 >0.2
2.3 ICAM-1免疫组化结果,8例正常对照组角朊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未见ICAM-1表达,9例SLE患者正常皮肤有5例真皮血管内皮可见ICAM-1表达,2例基底细胞可见ICAM-1弱表达。皮损染色结果,9例中有4例血管内皮ICAM-1表达为阳性,6例表皮ICAM-1较明显表达,主要在基底细胞及近颗粒层处呈灶性分布。 3 讨 论 3.1 sICAM-1是细胞表面ICAM-1“脱落”进入血清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sICAM-1水平约100~200μg/L,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与细胞膜ICAM-1竞争性结合白细胞表面相应配体,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以及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中发挥作用〔3〕。 3.2 SLE是一自身免疫引起的持续性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通过对SLE患者皮损ICAM-1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清sICAM-1水平测定,进一步显示ICAM-1在SLE发病中具有一定的意义。目[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红斑狼疮86例死因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狼疮性肾炎患者甲皱微循环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