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
|
吴意红 祝文娟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伴有出血倾向,在诱导化疗期间更是如此,是化疗失败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并发出血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BPC)下降密切相关。现已把初诊时BPC<15×109/L作为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经诱导化疗后BPC进一步下降,但在完全缓解前多有回升,动态观察BPC下降程度或回升时机比初诊时BPC更具预后价值,本文回顾分析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BPC与随后的缓解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急性白血病均为初治成年患者,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按文献[1]标准确诊、分型。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16~72岁,平均35.9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5例(M1 7例、M2 18例,M3 6例,M4 5例,M5 6例,M6 3例)。 1.2 首程化疗方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选用DVP、DVLP方案(D:柔红霉素、V:长春新碱,L:左旋门冬酰胺酶、P:强的松),常规剂量,疗程4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3应用全反式维甲酸60mg/d诱导化疗40~45天。其它亚型则随机选用DA3~7、HA5~7、MA5~5方案(D:柔红霉素、A:阿糖胞苷、H:高三尖杉酯碱、M:米托蒽醌),常规剂量。 1.3 血小板计数 静脉采血,初诊时和首程化疗后10~14天的血样。由美国生产的Coulter AT-8型血细胞计数仪自动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2.1 完全缓解情况 疗效判断按文献[1],64例中完全缓解39例(60.9%)、部分缓解7例(11.0%),未缓解18例(28.1%)。 2.2 初诊时BPC(±s) 完全缓解组为(41.65±8.27)×109/L,部分缓解组为(24.67±2.64)×109/L,未缓解组为(25.33±3.96)×109/L。完全缓解组平均BPC高于未缓解组,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28,P>0.05)。 2.3 首程化疗结束后BPC回升与缓解关系 BPC回升的37例中完全缓解30例(81.1%),部分缓解3例(8.1%),未缓解4例(10.8%),而BPC不回升的27例中仅9例完全缓解(33.3%),部分缓解4例(14.8%),未缓解14例(51.9%),二者差异非常显著(χ2=9.84,P<0.01)。 2.4 完全缓解者首程化疗后BPC回升值与达缓解时间 见表1。首程化疗后BPC不回升者平均达缓解时间比首程化疗后BPC回升者要长(t=2.39,P<0.05),但回升值的多少则与平均缓解时间无相关性(P>0.05)。
表1 完全缓解者首程化疗后BPC回升值与达缓解时间
BPC回升值 例数 达缓解时间(±s,d) 不回升 9 60.67±4.63 ~30×109/L 15 45.25±3.53 31×109/L~60×109/L 8 41.20±9.72 >61×109/L 7 45.00±8.81
注:BPC回升值为首程化疗后BPC-初诊时BPC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绝大多数就诊时BPC<50×109/L,甚至<20×109/L,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极度增生而抑制了巨核细胞增生,白血病细胞增殖力越强则抑制巨核细胞程度越重;同样若就诊时病程越长,则BPC下降越明显,患者其它方面也越差,对化疗不利。相反,如果BPC较高,出血倾向少则对化疗有利。回顾分析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初诊时BPC,达完全缓解者比未缓解者要高,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BPC较高可以减少出血发生,赢得化疗时机,完成化疗方案,从而也提高了缓解率。因此提示我们,在BPC未下降至出血危险时的早期治疗是提高急性白血病缓解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过强烈化疗后,如果白血病细胞对化疗方案敏感,则骨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恙虫病并发肾脏损害32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低剂量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