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恙虫病并发肾脏损害32例临床分析 |
|
陈朝荣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现该病并发症较多[1],但有关肾损害的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恙虫病并发肾损害32例报告如下。
1 诊断标准
(1)病前1~3周有野外活动史;(2)起病急,有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表现;(3)有特征性焦痂或溃疡;(4)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外斐反应)效价≥1∶160;(5)有肾损害表现,单独或同时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增高。临床上除外热性蛋白尿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我院1980年至1997年12月共收治恙虫病386例,其中并发肾损害32例(8.3%)。男19例,女13例,年龄8~69岁(平均27岁),病程6~35天(平均18天)。 2.2 临床表现 32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伴畏寒21例,头痛29例,全身酸痛15例,疲乏及食欲减退各30例,眼结膜充血16例,皮疹14例,焦痂或溃疡28例,胸闷、心悸6例,腰痛23例,肾区叩击痛26例,尿少12例,面部水肿13例,下肢水肿6例,腹水1例,肉眼血尿6例,血压增高6例。出现肾损害症状体征时间:自发病后第1~24天不等,1~6天3例,8~14天27例(占84%),15~24天2例。 2.3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本组32例中白细胞总数下降[(2.0~3.9)×109/L]24例,正常6例,增高[(10.1~18.3)×109/L]2例,血红蛋白下降(84~109g/L)15例。(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32例,其中(+)10例,(++)19例,(+++)~(++++)3例,尿蛋白定量检查22例,其中0.5~2.0g/24h 18例,2.1~3.4g/24h 3例,3.8g/24h 1例。镜下血尿18例,其中(+)~(++)7例,(+++)11例,白细胞尿(++)~(+++)15例,颗粒管型10例,白细胞管型6例,透明管型7例,尿相对密度降低(<1.003)8例。(3)血液化学及免疫学检查:测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29例,增高7例,血Cr 121~211μmol/L 4例,血Cr 265.2~884.0μmol/L 3例。32例中低钾血症(血钾2.4~3.4mmol/L)8例,高钾血症(血钾5.6~6.0mmol/L)3例。测IgG及IgM 26例,16例增高,测血CH50及C3 24例,降低10例。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31例,增高1例。(4)外斐反应OXK效价1∶160 18例,1∶280以上14例。 2.4 B超检查 检查26例,20例肾内光点增粗,3例肾影稍大。
3 治疗和转归
本组29例使用氯霉素治疗,成人每天1~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疗程3~6天,29例均在1~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3例应用氧氟沙星静滴,退热时间与前者相似,对明显肉眼血尿者给予安络血肌注,对少尿及明显水肿者予速尿口服或静滴,对其它并发症作相应处理。并发蛋白尿、血尿病人在体温正常后1周内消失3例,2周内消失14例,第3周消失12例,3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2例于病后第4及第5周治愈,再随访2个月尿检查及肾功能均正常,另1例于起病后第16天死亡。
4 讨论
本组恙虫病并发肾损害的发生率为8.3%,与黄氏[2]报告9%相似。肾损害的症状体征及尿改变在恙虫病发病期间或发病后第24天内出现,其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占100%),其余依次是管型尿(72%)、血尿(56%)、白细胞尿(47%)、水肿(41%)、低比重尿(25%)及肾功能减退(22%)。发病机制可能是:①抗原抗体复合物型免疫反应[3];②恙虫病立克次体及其毒性物质对肾脏直接损害[3,4]。本组29例(90.6%)肾损害出现时间于恙虫病发病第8天以后,而并非在发热及毒血症高峰期,且血免疫学检查中部分病例IgG、IgM增高,CH50及C3下降,提示发病机制中很可能以免疫反应损害为主。本组多数病例表现为少量蛋白尿,部分病例伴尿比重低及低钾血症,提示有肾间质及肾小血管的损害。本组使用氯霉素治疗有良效,应用氧氟沙星也有效果。治愈率96.9%(31/32)。1例死亡,系66岁男性,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性心肌炎,提示老年患者并发多器官损害者预后差。
作者单位:陈朝荣([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434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
|
|
|
|
|
|